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老房子 新天地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2日11:17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老房子新天地

  颖川巷石库门建筑群

  

老房子新天地

  

老房子新天地

  

老房子新天地

  

老房子新天地

  本报记者梅薇/文徐佳伟/摄

  在现代化的高楼大厦的丛林中,老房子依然尊严地屹立着。他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尽管岁月如刀,刻下一圈圈年轮,但愈老弥坚,散发经久不衰的魅力。从一截残墙,一块碎瓦,一片花纹或一地青石板,我们仍能读出历史流转的足迹。只是随着岁月流逝,这些老房子现在有的改为餐厅,有的改为博物馆,有的是民宅,有的是工作室,也有的已成废墟……于是,我们开始思考:对于这些老房子,我们该做些什么?我们的后人还有机会看到先人居住的样本吗?

  老房子是城市的灵魂

  一个城市要有自己的定位。每个城市都应通过规划和设计,找出自己的个性来。而有价值的老房子就像一个城市的文化标识和胎记,记取着这个城市的历史与特色。国际知名的古迹遗址保护专家吕舟教授反复强调,所有历史文化遗产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们的不可再生。

  英国在今年初曾经做过一项有意思的调查:关于伦敦市民最喜爱和最憎恨的10大建筑,调查结果“最喜爱的10个建筑物”变成了老房子的专利,“最憎恨的10个建筑物”则无一例外全是新建筑物。不知道在宁波做相似的调查会有怎样的结果,记者曾经在小范围做过一个小调查,大家对于老房子普遍存在好感,觉得天一阁、鼓楼等是宁波的标志性建筑,认同它们是一个城市文化底蕴的象征。

  值得一提的是,宁波市有关部门早就重视了这个问题,2001年底,宁波就启动了“历史文化名城识读系统”,以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保护区标志牌及其他与文化遗产有关的物化的形象的标识,来揭示名城的文化内涵。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经被公布列为宁波市文物保护点的老房子有200多处。在今年上半年公布出台的《宁波市城市紫线规划》,紫线圈定的宁波市旧城区中,就有8个历史街区和21处文物保护单位,这些历史遗迹,与其说它们是建筑,不如说其实是一个城市历史与文化的承载与代表。

  陈晓旻/文

  【艺术工作室】

  地址:彩虹北路59号

  故人:一位姓王的商人

  推开厚重的木门,从人流喧嚣的彩虹北路拐入这幢老房子,突然一切都安静下来,恍惚间,有了种与城市隔离的感觉。

  青灰色的砖瓦,巍峨的骑墙,斑驳的外壁,向内呈“八”字的大门,勾角镂花的木刻外檐……一切的一切显示着,这幢有着八九十年历史的老房子曾经的风光。

  谢承恩,艺术工作室的主人,一脸得意地向我们介绍这幢古建筑:整个院落有1300多平方米,前后有7道门,一个祠堂,一个庭院,一个中堂,一个后院,四进厢房。末了,他还不忘补充一句:“像这样规模的古建筑,宁波应该也不多吧?”

  搞艺术的谢承恩更像文物保护专家,对于宁波的老房子保护现状,他说得头头是道:“宁波有一大批老房子,想要保护,钱是一个现实的问题。”谢承恩说,如果因为资金不足不维修、不保护的话,任老房子空关着,一些老房子会因为没有“人气”而败落毁坏。四五年前,谢承恩从宁波邮政局那里租来这套房子:“当时房子已经闲置了两三年,杂草都长得有一人多高了,光是清理我就花了1.5万元。”

  一楼的房间,谢承恩几乎没怎么动,只是新砌了几堵墙,把格局变了一下。谢承恩指着墙上的青砖说:“这些都是当初开明街CBD一带的老房子拆迁时,我每块花2角5分钱买来的。这样的青砖才配得上这样的房子。”谢承恩的目光投向房子的角角落落,他看这些就仿佛看着一件件艺术品,轻柔而珍爱。

  沿着“嘎吱嘎吱”作响的楼梯走到二楼,忽然间有种古今交错的感觉。这里的房间都进行了装修,简约却不失现代。如果不是走一步就能感觉到地板微微震动,抬眼就见窗外鳞次栉比的青瓦,站在这里,谁都不会想到这是一幢老房子。

  谢承恩说:“遇到这样的房子,真的是种缘分。如果可以,我想租个十年甚至是二十年。”

  【普通民宅】

  地址:共青路79号烟屿楼

  故人:藏书家徐时栋

  烟屿楼,清代著名藏书家、文学家徐时栋的故居兼藏书楼。从外表看,灰墙黑瓦,昔日的建筑似乎风采依旧,但进入其间,老宅看上去更像一个垂暮老人,呼出的气息带有“腐朽”的味道。

  老吴在这里住了50多年,一天天,一年年,看着这幢老宅不断地苍老、残破、颓败。“你知道吗?那里原来是厅堂。”老吴指着两间用红砖搭起来的平房说,“上世纪70年代,有户人家嫌自家空间小,就把厅堂改造成了住房。”

  这样的改造在烟屿楼还有几处,但因为种种历史原因,有很多东西还是无法挽回了。

  老吴说,烟屿楼最多时曾住了28户人家,到现在却只剩下他和租房住的外地打工者了。细问起现在这里还住着几户人家,不少住户都摇了摇头,没有人能给出一个确切的数字。

  老吴透露:这里的房子要保留下来。此话引起了另外一个住户激烈的反应:“保留?这地方还能住人吗?一到夏天白蚁飞来飞去,说不准哪天就坍塌了。”看着该住户渐渐走远的背影,老吴长长地叹了口气:“她住的时间不长,对这房子没感情啊。”

  后来,老吴带着我们看了几处因为年久失修,已破烂不堪摇摇欲坠的房子。他说:“大家都指望着有一天搬出去,谁都没有心思给老房子稍微修补一下。”

  出来时,途经烟屿楼的附楼。听说这附楼以前是给门卫住的,如今其中两间已经租给一家中介。中介在老宅子门口竖几块黑板,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租赁信息,于是,这又成了这个古宅里一道独特的风景。

  【茶文化博物院】

  地址:月湖风景区月园

  故人:道台袁仰周

  把古宅整理后改造成博物馆或展览馆,这在宁波并不鲜见。刚对外开放不久的宁波茶文化博物院实在有着独特的人文内涵,清代著名诗人和画家姚燮曾长期寓居于此,并名其居处为“枕湖草堂”。甬上文人在此结社吟诗。

  在改造成茶文化博物院之前,古宅已经荒废了3年。博物院的周主任告诉记者,当年她走进这座古老的庭院的时候,着实有些吃惊,园子里杂草丛生,垃圾成堆,到处散发着阵阵刺鼻的霉味。但即便眼前的一切如此凋零和衰败,却依旧让她感受到这座有着160多年历史的官宅的气派与独特。

  此后,有关部门就对这座古宅进行了大整修。周主任说,当时他们请来了这方面的专家和老师傅,尽可能地恢复古宅的本来面貌。今年秋天,修整后古宅重新焕发青春活力,成了宁波茶文化博物院。

  曾经的官邸,到今天终于又被赋予了新的内容。一间间古色古香的房间里陈列着跟茶文化有关的器具、史册、场景……向到访的人们传达着宁波深厚的茶文化底蕴,茶文化的精髓也渐渐地在这座古建筑中弥漫开来。

  只是匆匆瞥见摆置在房间里的崭新的红木桌椅时,我们不禁又有些伤感起来,的确,虽然灵魂依旧,但在这个老宅中,还是有很多已经不可能再复原的东西了。

  【面馆】

  地址:孝闻街的永寿街口

  故人:上海知县叶机

  确切地说,这家面馆占用的只是叶宅的两进房子。因为历史原因,占地3000多平方米的叶宅被分割成3块,各作各的用途了。

  从外表看,在永寿街两侧的古宅中,面馆的这座其实是有些普通的。但等我们接近它时,却猛地吓了一跳,原来并不起眼的门后面出现的竟然是如此宽阔的空间。大屋里最显眼的是那巨大的梁柱,结实而厚重。头顶是高达数米的坡型屋顶,屋顶的横梁还是旧物,修整后依然古朴。而一抬头随处可见的精细富丽的雕花昭示着这座古宅的身份。

  可能是为了吻合老房子的气质,店家还在横梁处安装了复古的吊扇,却反倒给人一种不伦不类的感觉,毕竟已是两个时代的产物。

  老房子的格局基本没怎么改变,让人感觉店家无非是利用了这么一个古老的空间,放置几把桌椅,于是古宅摇身一变成了面馆。一边是雕龙画凤的厅堂,一边是穿着现代的食客,他们离得这么近,又这么远,让人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问起这座古宅的历史,这里的服务员都一脸茫然。他们关心尽快将面送到顾客手上,关心手里的面不要打翻了,关心顾客一走就得赶紧收拾桌子,除了这,谁又会去关心这座老房子存在的意义呢?

  【文保点】

  地址:颖川巷石库门建筑群

  故人:外洋轮老板、伙计

  颖川巷,即便是老宁波恐怕也未必熟悉这个地址。沿着汽车北站一侧的泥路走下去,断垣残壁,杂草丛生,颖川巷就这样寂寞地出现在我们面前。

  颖川巷是一个石库门建筑群,弄堂口显得有些“灰头土脸”,似乎再不能激起人们近观的欲望,但一块“宁波市江北区文物保护点”的牌匾却显示着它的价值。

  沿着幽深的弄堂走进去,五六幢中西结合风格的两层楼老建筑均匀而规则地排列着,除了颖川巷8号稍显古老和“豪华”外,其他几幢建筑之间的差别不大,完完整整地保留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风骨。但是,这里的大部分房子已经不再住人,有些房子内部甚至已经倒塌。昔日的热闹、繁盛,早已找不到痕迹。

  吴师傅一家是颖川巷8号这栋大房子的主人,他们也是这个建筑群里仅剩的两户人家之一。吴师傅说,他这幢房子是祖上传下来的,到他这一代已经是第四代了。他祖上是开外洋轮的,在当时也算是大户人家,当初这幢房子还是找英国人设计的。建筑风格中西合璧,厅堂的地面用的是“磨石子”,院子的墙壁上有五彩斑斓的壁画,这在当时算是很奢侈和时髦的了。几十年后,外洋轮的伙计也陆续在周围建起了房子,风格基本与他们的房子保持一致,最终形成了今天这个石库门建筑群。

  吴师傅告诉我们,从建成那一刻起,这个建筑群无论是外墙还是结构,几乎都没怎么改变过。石库门最繁盛的时候,里面曾经住了10多户人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