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要吃苦,但精神比形式更重要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2日14:56 新民晚报

  他的家境十分优越,但董事长爸爸却刻意让儿子“吃苦”——至今,他没有手机,甚至穿带补丁的裤子,背奶奶缝补过的书包,一年只买一件新衣服……从小养成了习惯,他并没觉得有什么不好,但是,有的同学却不以为然:“这么做,是不是太不注重形象了”“如果人人都这么‘抠门’,国家经济怎么发展?”

  这是甘泉外国语中学高一男生小周碰到的真实情况。“今天,我们要‘自讨苦吃’

吗?”昨天中午,小周和全校同学带着疑惑,来到上海电台《市民与社会》每两周一次的“中学生论坛”。经过争论,同学们的观点渐趋一致:吃苦不可少,但精神比形式更重要。

  一个“苦”字多重体验

  “正当的生活享受和吃苦精神并不矛盾,关键在于一种精神动力”,论坛嘉宾、青年昆曲演员张军的观点引起大家共鸣。同学们认识到,与其在物质上刻意吃“苦”,不如利用多种机会生活进行“精神锻炼”。

  “我刚来上海时没法用汉语达自己的感受,但现在和同学交流没问题了”,甘泉外国语中学的日本留学生野吕优华在学中文的过程吃足了苦,但收获更多;高一女孩孙洁暑假里跟着姐姐去便利店打工,站了一个钟头就吃不消了,揉着酸疼的腿脚,她第一次深切地感受到每一分零花钱的价值,“这样的吃苦让我学会感恩”;高二男生成亮曾在社区里为弟弟妹妹们义务当过小老师,第一次体验“恨铁不成钢”的辛劳,“有了这种体验,让我今后在遇到更大困难的时候也能坚持”。

  除了感知更要改变

  军训时多晒几天太阳,学农时忍受蚊虫叮咬,社会实践时体验几日农家清贫生活,甚至是作业太多……听着同学们纷纷讲述自己眼中的“苦”事,男生严伟举手发言,“如果回到日常生活状态中还是继续大手大脚的话,这样的吃苦有价值吗?我们该怎样做才能让吃苦的品质延续?”

  “希望学校和家长给我们提供更多的体验机会!”高二(2)班的陆燕用自己的暑期实践经历回答严伟的疑问。暑假期间,她和其他几名同学一起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西部扶贫行动,为甘肃3所小学的孩子们送去全校的资助。几天没热水澡洗,顿顿吃土豆的日子虽然让大家叫苦不迭,但更让大家觉得“心”苦又心疼的是当地同龄人的艰辛生活。于是,这个以前在超市买零食就能花掉1000多元的女孩第一次留意了标价;刚想喊出租车,手又缩了回来。而除了自己的改变,她给结对小伙伴的信更是一封不落准时寄出,在陆燕心中,鼓励同龄人通过努力改变生活,是对艰苦体验的最好回报。

  本报记者陆梓华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