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等候在长三角外的城市们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3日02:15 人民网-江南时报

  “你看,我们离南京只有一墙之隔,也是南京都市圈的核心城市,我们加入长三角经济协调会的愿望非常迫切。”11月9日,刚从宁波赶回马鞍山发改委办公室的外经科科长汤克锐指着地图对记者说。然而让汤克锐失望的是,刚刚在南通举行的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第六次会议并没有讨论马鞍山加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以下简称“入长”)的申请。和马鞍山一同被拒绝的,还有盐城、芜湖等九个城市。长三角某市的政府官员甚至对记者断言:今后都不太可能再接纳新成员了。

  在台州的鼓舞下

  “我们是十个城市中第二个申请的。”汤克锐告诉记者。2004年1月份,马鞍山市市长姚玉舟亲自带队,率汤克锐及其他相关人员正式把“入长”申请递交到了上海市合作交流办公室。此后不久,台州被批准加入长三角。在台州被允许加入的鼓励之下,江苏盐城,安徽马鞍山、合肥、芜湖、滁州,浙江金华、衢州,江苏淮安、徐州、连云港等十城市先后向上海合作交流办提出了自己的申请,希望融入到这一经济区域中来,获得更好的发展。“‘入长’后,将给我们带来实际的好处。”汤克锐对此非常肯定,“起码我们可以更‘名正言顺’地参与到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去,这对我们扩大马鞍山的知名度,提升城市的形象有好处;而我们也可以与长三角的经济城市有更密切的合作,促进经济的发展。”汤克锐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入长”的好处。“上海正在转型服务业,在产业梯度转移中将有1000多家化工或纺织类的传统制造业外迁。我们已经多次跟上海市进行沟通,希望能承接一部分转移的企业,但现在还没有确定转移过来的企业。”汤告诉记者,马鞍山也主动跟上海世博局多次进行沟通,希望能为办世博做一些工作。“如果我们在组织内,就可以很自然地承接来自上海的产业转移,更好地和上海合作办世博。”而在上海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郁鸿胜看来,对于这十个城市来说,“入长”更是一个综合性的契机。“‘入长’后可以更多地了解长三角经济发展的动态以及一体化进程,也可以在整个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中找准自己的位置,还可以使城市交通网络更好地融入到长三角区域,并在城市交通网络融入的基础上,进一步产生同城效应,从而使地方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郁鸿胜如是说。指标不是唯一门槛虽然十城市“入长”心切,但他们并没有得到来自上海合作交流办方面的积极回应。

  “我们从各项指标来看,都已经符合长三角城市的标准了。”汤克锐一再对记者强调这一点。他指的标准正是2004年出台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城市入会规程(建议稿)》(以下简称《入会规程》)。这一《入会规程》对长三角城市群的地域范围进行了重新的划分:以上海为中心,以300公里为半径划定一扇形区域。在此基础上,再向沿海南北和向西沿江三个方向延伸,延伸至距离上海半径400公里的范围内。另外,还规定了人口密度(不低于500人/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不低于20%)、GDP相对上海比值(不低于5%)、人均GDP相对上海比值(不低于20%)、经济联系强度系数(不低于10)等指标。对于这些指标,汤克锐告诉记者,他们全部符合。他指着地图告诉记者,马鞍山到南京的车程只需要半个小时,而到安徽省会合肥则需要两个小时。马鞍山人也更多地到南京去消费。而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马鞍山就开始承接从上海转移出来的一些产业如纺织业。

  “无论在人缘还是地缘上,以及产业化与上海的联系上,马鞍山都更接近长三角。”汤克锐告诉记者。

  第一个申请且同样符合相关指标的是江苏盐城。盐城市发改委规划处处长唐中华对记者表示,虽然他们迫切希望加入,但主动权并不在他们手中。上海市合作交流办合作发展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他们对这一申请要求的态度是:“由于地理以及经济的原因,协调会以及三个省市的领导正在研究,因此暂时搁置。”而原有的《入会规程》并不是最终的标准,只是一部还在研究之中的草案。显然,马鞍山们要加入,还有其他的“门槛”需要跨越。长三角的“心思”据有关人士透露,国家有关部门的考虑是,今后长三角的范围,充其量将扩大到沪苏浙三省市的全部范围。一位专家也对记者暗示,如果马鞍山不是安徽的城市,按照它与南京的紧密联系,可能早就被批准加入了。而一旦放开马鞍山,背后还有芜湖、合肥等一批安徽的城市。这也就意味着原来两省一市的区域组织将会扩大到三省一市。“国家的规划,是要划定一个区域,先把这个规划做好。而实际的辐射区域可能涉及到包括苏北、浙南、安徽的一些区域,这就比现在申请加入的十个城市的范围更大。”郁鸿胜说。同样,在郁鸿胜看来,长三角经济协调会本来是由15+1个城市组合在一起,希望针对长三角的重大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在现阶段并不适合扩容。“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本身是一个行政性的组织,如果无限度地扩下去,将会导致原有的重大问题没有解决,新的问题也很难协调。区域越多,协调的成本也就越高。”郁认为,如果过泛,就会失去其原有的意义。汤克锐一再对记者表示,即使形式上不能加入,他们的发展思路也已经确立,即从内部经济联系上加强与长三角城市的合作。他告诉记者,目前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的六个专题,马鞍山是十个申请城市中唯一全部参与的城市。“长三角的很多城市在搞交通、旅游、科技信息一体化等,我们也力求保持一致。”但汤告诉记者,即使这样,他们还是无法享受到长三角会员城市之间的一些好处,例如长三角成员之间在人才就业制度等方面的共通。而在产业转移方面,如果是会员城市,就可以通过政府来推动一些产业转移,在会员城市之间达成更具体的产业转移协议,获得国家更优惠的政策。显然,亟须发展的安徽马鞍山们还需要更多的努力。

  相关链接>>>

  中国城市化遭遇“城市病”

  中国正在经历的城市化进程,无论规模还是速度,都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过去10年中国城市以年均10%的速度扩张。1978年到2004年,中国城镇化水平由17.9%提高到41.8%,城市人口由1.7亿增加到5.4亿。到本世纪中叶,为了支撑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总体进程,中国城市化率将提高到75%左右。中国将用几十年时间,完成西方发达国家三四百年完成的城市化过程。在充分肯定中国城市化成果的同时,专家们也坦陈:非自然集聚、未经充分竞争的中国城市化,凸显出众多人为因素,遭遇了许多前所未有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与西方后工业时代“城市病”有很大差异。中国总共有661个大、中、小城市,其中有100多个提出要建国际化的大都市或国际化城市;国家根据城市人口规模对用地进行审批,于是地方政府“跑部钱进”变成了“跑部要城市人口规模指标”;一些城市追求城市变大、变新、变洋,盲目对文脉之本、风貌特色的老城区进行成片改造;大广场、宽马路、豪华办公楼、欧化建筑席卷全国。地方政府把城市“做大做强”的冲动与中央实施的控制冲突凸显。中国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把中国城市化过程遭遇的种种失衡、无序现象归结为几个方面: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急功近利的规划调整,寅吃卯粮的圈地运动,脆弱资源的过度开发,盲目布局的基础设施,杂乱无章的城郊用地,任意肢解的城乡规划,屡禁不止的违法建筑等等。有专家算了一笔账:1996年至2003年中国耕地减少1亿亩,其中建设占地2240万亩。到203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根据中国的粮食需求和目前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强度计算,到2030年建设占用耕地的极限是1.5亿亩,而城市化需要占地4亿亩!当前的城市化方式将在中国无法持续。有专家担心,中国正在进行的城市化建设,要把现代的账单甩给后代去付。如何解决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成为中国城市化不能回避的严峻挑战。中国建设部副部长刘志峰表示,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的必然选择。中国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吴良镛亦表示,中国的城镇化不能单纯走西方道路,城市分散、汽车化、郊区化、摩天大楼等城市化模式不仅自身矛盾重重,中国也学不起。中国新闻网

  《江南时报》(2005年11月13日第十三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