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观点专题 > 正文

中国青年报:以“动机”度量公务员热背离理性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3日04:48 中国青年报

  本报评论员

  2006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招考报名工作已顺利结束。据介绍,今年共有97个部门面向社会公开招考10282人。报名期间,共有50多万人通过了招考部门的资格审查———平均50人争夺一个职位,媒体称之为公务员热。对公务员热,社会上流行着一种质疑的判断,觉得这种热度背后弥漫着一种不正常的社会心态,是官本位思想在作怪,是高福利在诱惑,
是就业难下的盲目选择。

  这个评价是很不客观的。对牵涉到利益的事物抱怀疑主义的态度当然无可厚非,但不能怀疑一切,不能只有怀疑而没有信任,不能把揣测别人的动机当作判断的基调,否则就会走向彻头彻尾的虚无主义。

  理性地看待这种热,我们首先要有这样一个理性的逻辑起点:即先把“报考动机”晾在一边,只从结果看公务员热对社会好不好———因为人的动机千差万别,“经济人假设”只是一种一元的假设而已。这么多高学历的青年人报考公务员对社会好不好呢?当然好!一个显而易见的现实是,大量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的加入,可以促进公务员队伍知识化、年轻化、专业化,从而提高政府的决策水平和服务水平。

  有了这个判断后,再来分析报考动机。很多人猜测人们热中于报考公务员的目的是想当官、拿高工资、捧铁饭碗等等,其实这种猜测没有根据也没有意义。因为连“人性自私假设”的理论热中者斯密都认为,人性既有自私的一面,也有慷慨的一面,凭什么判断报考公务员不是为服务社会呢?另一方面,即使报考的动机是千差万别的,但只要公务员热对社会有益,我们就不应该苛求这背后千差万别的动机,“动机洁癖”是一种看上去很美但破坏性很强的思维。

  澄清了这个问题后,我们再来客观分析“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报考公务员”这个问题。这首先源于公共职位的开放性和世俗化,昔日很多公共职位对社会并不开放,往往只有少数人有资格接近这些岗位。而近年来,公务员门槛一再放宽,不允许招考部门对性别、身高、相貌、毕业院校进行限制,放宽户口、政治面貌、专业等限制;与此同时,各部门对具体的职位说明、相关要求却越来越详细,不再粗放选才,这方便了报考者选择。竞争机制越来越公平,录用程序越来越透明。

  正如有的评论者所说,在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公务员录用资格条件的任何微小变动,都会使成千上万的人受到影响。每一个限制条件的放宽或取消,都会使原来的可能被限制者获得竞争胜出的希望和机会。在开放性的召唤下,报考者自然越来越多。

  另一方面,我们要看到即将实施的《公务员法》对社会判断的影响。《公务员法》将于2006年1月1日起施行,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首部干部人事管理的综合法律,公务员职业发展途径有望实现多元化,是这部法律的一大亮点,这部法律将10年来形成的我国干部人事管理的新成果,如竞争上岗、公开选拔、职位聘任及领导干部任职公示制、任职试用期制等,吸纳上升为法律,这有利于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人尽其才、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正是这种开放、灵活、理性的发展机制,引导着社会对公务员岗位乐观的预期,形成岗位拥挤。

  对这种可贵、有益的热情,社会需要更多地呵护,而不是站在一个自以为是的道德高地进行非理性的棒杀。

  相关专题:媒体观点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