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土地盖“被子” 农民挣“票子”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3日07:44 人民网-人民日报

  张学俭

  上世纪80年代初,水土流失严重的山西省曾兴起了一场群众自发的“千家万户治理千沟万壑”热潮。斗转星移,20多年过去了,记忆中农民户承包小流域的新鲜事,如今又发生了哪些变化?最近,笔者来到阳泉、晋中、临汾三市,通过多方调查和走访,发现那里的千沟万壑已经富了千家万户。

  崔保田———

  开发荒山年收入70万元

  秋季的临汾西部山区,沟沟壑壑满目葱绿,果实累累。来到蒲县蒲城镇古坡村民崔保田独资治理经营的葛店小流域时,这位年近50的壮汉显得异常兴奋。他指着眼前的1万多株新品种核桃树不停地说:“再过一两年就挂果啦,准能卖好价钱!”

  蒲县县委书记仇振刚介绍说,崔保田如今是拥有500万元固定资产的民营流域治理大户,2001年曾荣获水利部“全国水土保持先进个人”称号,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十佳水保标兵”。

  然而,昔日的老崔一家是个连温饱都不能保障的贫困户。1981年,他以年1万元的承包费,包下了村里百余亩濒临衰败的果园,精心经营管理获得成功。1986年,他又自筹资金30余万元,在村附近的荒滩上,种植了刺槐、仁用杏、杨树等十余种苗木,每年提供商品苗木50余万株。10年之后,初步脱贫的他一次性投资6万元,购买了使用期限33年的葛店沟一万多亩荒山,开始摸索用小流域治理的方法,打坝、截沟、造梯田。陪同的乡干部介绍说,老崔包治后的这片荒地,是既增了“被子”(植被),又挣了“票子”。多年来,水土流失的治理率达到90%以上,每年的稳定收入达到70万元。

  目前山西省以承包、购买、租赁等形式治理开发小流域的达38.9万农户,占全省总农户将近1/8。通过对荒山的开发整治,80%的治理户脱贫,走上富裕道路。

  民营水保———

  治理“四荒”地一半左右

  步入吕梁山南麓的隰县,在陡坡乡石村的一片碗口粗的杨树、槐树林里,我们见到了山林的主人王计锁,还有搀扶着他从十几里外赶来的儿子、儿媳。1980年,生产队划给他一家15亩荒山,他凭借着自己强壮的身体,一有空就带着全家上山整地摘树修谷坊。望着身旁株株成材的山林,刚刚重病初愈,年近70的王老汉,把未来的期望深情地寄托在儿女身上。儿子、儿媳表示:“您没干完的事业,我们接着干!”

  山西的民营水保为何能蓬勃发展?省水利厅副厅长张健解释说,一是明确权属,使承包治理户放心;1992年,岚县制定出台了《关于多种形式承包拍卖治理小流域的十条规定》,明确提出“四荒”可以拍卖,谁购买,谁治理,谁受益。这个举措在全省广泛推开之后,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群众投入水土流失治理开发的积极性。二是适时出台政策,使承包治理户放手。1983年省政府制定了《关于户包治理小流域的几项政策规定》,10年后,又作出了《关于继续抓好以户包为基础开发小流域的决定》。为了扶持和鼓励民营水土保持大户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省政府决定从今年开始,每年从省水利基金中拿出500万元用于扶持治理大户。

  据了解,目前,全省购治规模在500亩以上的共计4500多户,通过承包、租赁、拍卖等方式落实权属的“四荒”地2195万亩,约占全省现有“四荒”地的一半左右。山西民营治理大户的兴起,已成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不可忽视的一支生力军。

  《人民日报》(2005年11月13日第六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