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新文学经典化的学理探讨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3日07:44 人民网-人民日报

  金立群

  黄曼君《新文学传统与经典阐释》的出版带着鲜明的问题意识,以开阔的视野和严谨的学理意识,探讨了当前文化建设中有关新文学传统和经典的一些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和数千年历史的古典文学传统相比,只有短短百年的新文学是否拥

有自己的传统,是否创造了自己的经典。这不是简单地依靠评选百年文学经典之类的“选学”就能解决的。黄曼君从严格学理意义上的传统学出发,勾画了新文学所创造的新传统从转型、构型到定型的过程,对“文学经典”本身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作品存在方式进行了探讨,分析出经典是由本身固有之崇高意蕴所形成的“实在本体”以及由后世各种阐释承传所形成的“关系本体”相结合而成的特殊本体;并进而提出了衡量经典的三个标准:“文学经典是特定历史时空与文化语境中思、诗、史相交融的结晶”。他将研究的重点放置在探讨重要的新文学作品、作家与思潮究竟怎样从一般意义上的作品、作家、思潮成为一种经典性的存在。他回到历史本身,将新文学的经典化历程分为转换、诞生、延传与重构四个时期,从而通过对历史的穿透和审视,肯定了新文学通过对新传统的创造,通过一系列经典化的过程,已经成为了经典性的存在。

  第二个问题是,新文学作为一种经典性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何在。作者将新文学传统与经典定位于古今中西文化的交合点上,充分探讨了其中的继承性关系;但更发掘了它们“将清末至‘五四’的文学变革成果推到了民族语言思想的一个新的‘平台’”的巨大功绩。正是在这样的平台之上,通过围绕传统和经典的一系列阐释、承传乃至于辩难、质疑,民族的思想文化也就实现了更新、交流和发展。即便是一些意识形态性较强的问题,也从学理角度出发,将其置于近代以来民族现代化历程中加以观照。与此相应的,黄曼君提出接受者和经典之间也应当建立起一种新型关系:这种关系不是经典和传统束缚我们,我们或膜拜或打倒经典和传统;而是我们“从个人鲜活的实际境遇起步,既与经典‘对话’,又发挥创造的活力”。

  书中运用了文本的历史品格与历史的文本功能相统一的分析框架,选择以鲁迅、郭沫若、闻一多等为代表的经典创作和以毛泽东等为代表的经典文论话语为透视的焦点,从本位内涵、时代特征、当下阐释等多维视角,展现了新文学现代品格,它的传统和经典所呈现出的丰富多彩的面貌和延异创新的特征。

  如何弘扬近百年来中华民族在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下为实现民族国家现代化所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积极思考、进行深入探讨的重大的历史课题。黄曼君的这本著作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新文学传统与经典阐释》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人民日报》(2005年11月13日第八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