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大法政学科今年满百岁(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3日09:24 大洋网-广州日报
中大法政学科今年满百岁(图)
  策划窦丰昌 文/图柯学东

  今年,中山大学走过了81个春秋,而其法律政治学科却正好迈过一个世纪的门槛。1905年11月,中山大学法学、政治学学科的前身———广东法政学堂被奏准成立。“中山大学法政学科的百年历史,见证了中国的社会转型”,中大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现任院长任剑涛教授这样评价中大法政学科的百年沧桑。

  起源·名列清末四大法政学堂之一

  据中大政务院夏书章教授介绍,在100年以前,当时的清王朝尽管土崩瓦解之势已不可逆转,但仍企图通过一些所谓的“维新”、“变法”,采取若干“改良”措施,以求延缓自身的灭亡。当时朝庭大力兴办“新学”,引进西方的政治、法律教育制度就是其中一项。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科举制度被废除,全国各地出现了一批法政学堂。

  1909年,广东法政学堂在今天的广州法政右巷一带(当时叫天宫后街),法政路因此而得名,这也可以作为当时历史的见证。据说,当时学校“红墙碧瓦,一连串的红砖洋楼,式样非常古雅”。1924年11月11日,广东法政学堂历经改名被并入新成立的国立中山大学。

  人物·陈炯明曾是学堂优秀学生

  今天,如果问起中大法学院和政务学院的老师,谁是中大百年法政学科最有影响的学生,很多人会说是陈炯明。1906年6月,时年19岁、拥有“秀才”头衔的陈炯明考入法政学堂,在法政甲班就读。同年,同盟会会员邹鲁也考入学堂,成了陈炯明的同学。据了解,朱执信时常夸奖当时的陈炯明“品学兼优,热心国事”。

  在学期间,陈炯明就牵头迫使广东当局撤掉力挺“就地正法”的官员陈召棠的职务,又倡办了海丰自治会、戒烟局等机构。1908年7月,陈炯明以“最优等”生身份毕业。然而,在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发动军事叛变,炮轰总统府,彻底背叛了孙中山,后来避居香港生活潦倒,最后吃了不洁食物,拉肚子而死,死后还要用其母所备的棺木入殓。

  风云·精英云集呼唤先进风潮

  接受记者采访时,中大政务学院副教授张紧跟对于中大法政学科的历史地位,作出了这样的评价———推动中国社会转型。张紧跟说,广东法政学堂是在清政府被迫引进西方先进的法学、政治学思想的背景下成立的,如果没有这些思想的引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就不可能出现。而在此后,中国历史的变迁、每一次的政治沿革都与中大法政学科的命运和沧桑紧密相连。

  陈独秀曾为学堂教授

  上世纪上半叶,广东法政学堂,以及后来的中山大学法政学科,都留下了朱执信、陈独秀、胡汉民、李达、邹鲁、戴季陶这些历史人物的印记。

  1920年12月25日,陈独秀抵达广州后,即促成了《新青年》广州发行部的设立,亲自传播马克思主义。在此期间,陈独秀受聘广东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即改名前的广东法政学堂),讲授社会主义课程。1921年3月,任广东法政学堂教授的陈独秀,联合教员陈公博、谭植棠,以及广东高师教员谭平山等人组成共产党小组,陈独秀任书记。此后,广东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及后来的中大法政学科的学生都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1938年起,中大几经搬迁,到抗战胜利期间,法学院才得以随中大一起回到原址。

  变迁·法律专家无奈教了10年化学

  建国以后不久,全国高校进行了院系挑调整。1952年中山大学法学院被取消,这几乎影响了一批法政学者的治学之路。李启欣教授于1951年进入中大学习,直到后来出任中大法学院院长,他个人治学之路几乎反映了这个时代的法政变迁。

  百年沧桑如今重现辉煌

  李启欣1931年出生在印尼的一个华侨家庭,1951年考上中大法学院的政治系。“我是法学院的最后一届学生,1952年中大法学院被取消后,直到1980年再也没招生过。”

  1953年左右,中大法学院取消后,李启欣去了武汉中南政法学院继续学业,主攻的是外国法制史,毕业后留校当老师。1958年,外国法制史这门课被取消了,李启欣不得已转学化学。

  1965年,李启欣到广州师范学院教《基础化学》。1979年,经教育部批准,中山大学得以复办法律系,但在广东找不到合适的法制史的老师。李启欣因为早年对此有过研究,才重新回到中大,此时他已是一位优秀的化学讲师了!1987年,时为副教授的李启欣就当上了法律系的系主任。

  回顾中山大学法政的百年沧桑,李启欣说,广东法政学堂实质上给岭南地区作了现代法制思想的启蒙。

  如今,中山大学的政务学院位列全国大学同类学科前列,拥有5个博士点;而法学院拥有位于全国前列的硕士生教育规模。(来源:广州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