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人民时评:“异地上重点”暴露了什么?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3日16:19 人民网

  近年来,北京有不少成绩中等又不甘心进入普通高中的学生选择到北京周边去上重点高中。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进入河北学校就读的北京高一新生多达上千人,近两年这个数字还将有更大突破。据悉,河北一些名校已在北京展开了生源争夺战。

  不难看出,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利益纽带使然。一方面,北京成绩中游的学生在外地读重点高中,可以享受优质教育并保留北京学籍,3年后回京参加高考并享受较低的分数线

;另一方面,河北的重点校招收异地学生比招收当地择校生收费要高,每年至少2000万元教育资金的巨大“馅饼”,没有理由不让他们展开生源大战。

  表面来看,“异地上重点”,对于当事各方来说,都有好处,皆大欢喜。但是,如果我们站在社会的角度看,它则反映着诸多教育问题,应当警惕。深层剖析,“皆大欢喜”的背后,是远没有得到纠正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公问题,而商品化的市场自然配置,又进一步强化了教育领域的“马太效应”——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进一步加剧了教育不公。而体现在“异地上重点”上的马太效应,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贫富差别使本该没有成本的公平教育机会,变成了可以“用钱说话”的商品。重点校“择钱而招”,不仅仅挤占了当地学生的就读机会,对于因贫穷而“买不起上重点高中机会”的北京学生来说,同样也是不公正的。二是考试制度中录取分数的落差,又使“异地上重点”的北京学生比当地学生可以获得更高的投入产出比,从而使相对落后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反而向资源优厚地区的生源倾斜,加剧了地域间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作为教育的主要载体——学校来说,不公正也好,不平衡也罢,热闹的“生源大战”反映出,这些并不是他们真正关心的。“异地上重点”现象,明显透视出资源与资本越走越近、教育的目的渐趋模糊。另一方面,异地上学的学生与当地学生之间也有可能因心理排斥而难以沟通,越隔越远。据此前的有关报道称,异地读重点的学生,大都与当地学生分隔管理,二者之间不相往来,仇视的情绪也不时有所显露。由学生及家长,由家长及社会群体,其潜移默化的分化力量不容小视。

  据有关人士透露,“异地上重点”并不违反相关规定。但是,眼下的不违规,并不意味着不存在“量变产生质变”之虞。当这种现象超过了一定的“度”,教育领域“马太效应”就会越积越大,使本来负有“缩小社会阶层差距”使命的教育,成为扩大这种差距的可怕筛选机。对此,我们必须高度警惕。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