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靶子:上央视、出书刘心武揭秘红学遭"围殴"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3日16:59 人民网

  评论由头:

  上央视、出书著名作家刘心武谈“红学”挨批

  近日,近几个月来,作家刘心武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关于《红楼梦》的讲座很受欢迎,同时讲稿整理出版《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也成为了畅销书。他的研究方法和

结论也遭到红学界渐成燎原之势的批评。先有《艺术评论》今年第十期集中刊发“数位中国清史和红学方面最权威的专家”(如蔡义江、孙玉明和张书才等)对刘著“生编硬造”表示“不屑”的专文与访谈,后有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胡文彬在《新京报》上直言刘著“胡说八道”的批评。

  推荐参考:

  批评方:

  刘心武应遵守学术规范作者:胡文彬

  学术研究就一定要接受学术的检验,提出一个学术观点必须拿出相关的证据来证明这个观点的成立,而不是凭想像瞎猜。刘心武所提出的那些东西,哪一个能拿出证据,哪一个能够有理有据地来说服大家?《红楼梦》不是谜语大全,不是凭借猜谜就可以做出研究的。他说“红学是一个公共的学术空间”,这就是误导,学术的东西是这样猜谜的吗?他把猜谜拿到中央电视台去做讲座,以为这就是一种对文本的解读,就认为是做学术研究,这更是不对的。像《刘心武揭秘<红楼梦>》这样的书很多啊,比如有《职场红楼梦》等等,作者不说自己是在做学术,只说自己是戏说,那就无可厚非。

  刘心武应直面学术批评作者:吴祚来

  今年五月,我在博客网上发表《从刘心武“包二奶”看知识分子堕落》一文,引起了反响,在这篇文章里我开宗明义地认为:中国文化与中国知识分子的大堕落,以《红楼梦》为标志。一是一些红学家没有把时间花在红楼梦文本分析上,而是过多地花在考据上,这是一种学术误导,超越文学形象地去研究林黛玉、秦可卿身世是一种学术无聊,是一种精神上的包二奶。面对《艺术评论》众专家与《新京报》采访的胡文彬先生学术批评,刘心武先生的回答是无力而苍白的,这些回应都不是学术层面上的回应,我们看不到一个对红学研究已有累累成果的学者基于学理的回答。

  支持方:

  主流红学更应该反躬自省作者:陈林

  对刘著的猛烈抨击主要集中在一个点上,就是刘心武不讲“学术规范”,不讲证据,他的著作是在“误导大家”以考据为特征的“主流红学研究”推出的两个主要论点是:现存120回《红楼梦》前80回的作者是曹雪芹;后40回是续作。然而,这两条主流观点没有一条能够得到任何切实证据的支持。以上小小的例子足以让我们警惕掌握“话语权”的“主流红学”对公众的误导。当专家学者将“学术规范”的锋利矛头指向刘心武时,其实更应该反省有更大影响力的、头顶“学术”耀眼光环的“主流红学”。

  “围殴”刘心武是场闹剧 作者:薛涌

  刘心武出了几本关于《红楼梦》的书,一直在市场上热销。惹得几大红学家眼红,纷纷出来讨伐。我没有看刘心武的书,本来不该发言。但是,看这几位红学家的讨伐辞,实在忍不住要说几句话我没有看刘的书。如果真如胡先生讲的,红学家们搞的是学术,刘心武的东西不是,那么刘心武上中央电视台、红学家在研究所开会、在专业杂志发表文章,才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一个作家上电视讲小说,是现代社会和媒体中最常见的事情,这么多红学家居然为此咽不下气,群起而攻之,这不正说明这些学术界人士不甘本业、一心想到媒体上作秀吗?在大众传媒的时代,这种浮躁之气不除,我们还能指望有优异的学术吗?

  权威应有声音大众亦有红学作者:张红梅

  红学应是大众的红学,但如果在众多专家看来“漏洞百出”的红学论断通过强势大众传媒正对公众产生误导,红学界忍无可忍的断喝也是必需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刘心武的讲座确实吸引了大众的眼球,接下来的商业操作(与讲座有关的书卖得很火)也很成功,使传媒和作家本人取得了双赢。如果我们仅仅把它当作故事来听,可能这场争议就可以避免,但不得不说的是,这些故事也是建立在作家的考证和研究基础之上,以《红楼梦》说故事的。因此,我们渴望着在这场争议中,能敦促红学更加走向大众,同时,也渴望着关于红学的正确的声音最终能占上风。

  编辑点题:

  如何看待刘心武谈“红学”上央视、出畅销书的现象?如何看待一些红学家对刘心武的批评?学术研究该遵循哪些基本原则?欢迎网友发表看法。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