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当"恶搞"冒文化之名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3日20:38 红网-三湘都市报

  

当"恶搞"冒文化之名

  "我晕!"□实习生 黄露露

  “恶搞”来啦

  你上网吗?聊天吗?灌水吗?有“小胖”突然窜出来斜眼横眉的瞅你吗?

  有吧,看你都笑了!

  曾几何时,你发现被据为经典的蒙娜丽莎突变成眉眼歪斜、呲牙咧嘴的丑妇,看到可爱小孩成为一会儿绿巨人、一会儿蝙蝠侠的“百变金刚”,你还看见布什、小泉穿上裙装扭动腰肢,呵,没错,这就是现在网络上特火的“恶搞文化”。想知道“恶搞”的典型表达方式吧?最直观的办法就是看网上诸如“小胖”、“猥琐男”、“被BT的小孩”这样的图片,这些堪称PS的经典。

  “恶搞”文化最初由日本游戏界传入台湾,再经由网络传到香港、继而全中国,成为一种经典的网络次文化。这种冒“文化”之名的玩意,继承了周星驰电影“无厘头”的衣钵,利用PhotoShop等技术,借助于网络无可比拟的自由传播性和民众参与性,形成了一种以爆笑、搞怪、恶作剧为主要特征的另类创作风格。

  “恶搞”带来什么

  有人问:恶搞文化到底能带给我们什么?

  正如饿要吃饭、渴要喝水、穷要发展经济,人们解决吃穿住行之后,生活压力大、平淡、没意思就要搞怪、逗乐。毕竟,没有人和快乐过不去。

  恶搞文化的流行同电视中肥皂剧和娱乐节目的盛行,杂志、报纸的娱乐化一样,都显示着现代社会中人们广泛的娱乐需求。现代社会给年轻人的约束与规范已成为一种无形压力,迫使他们寻找属于自己的发泄方式,抱着娱乐、消遣的心态,他们选择网络这个既方便快捷又能迅速传播的平台来抒发情感,看到精心创作的帖子点击率节节攀升,他们在带给别人快乐的同时,自己也陶醉其中。

  “恶搞”之代价

  在重压之下寻找快乐,在疲倦之时放松心情,乐归乐,但快乐岂能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网上有帖《关于那个到处被改来改去的小胖子大家怎么想?》,其中写道:“要是我是这孩子的妈妈,我首先控告偷拍的人,控告上传的人,控告改图片的人,再控告到处贴帖子的人……控告所有人无聊麻木的灵魂……控告所有以伤害别人为乐趣的可怕的灵魂,控告所有为此感到兴奋到处转贴的ID,控告上天伤害了我的孩子的心灵,控告这个世界,控告该死的网络……”因为肖像权、名誉权、版权等等打上官司的“恶搞”作品也举不胜举。

  不难看出,我们的一笑是以昂贵的代价换来,纵然“搞笑无罪,幽默有理”,但也万万不能“糟蹋”别人,不能“瞎搞”。有网友就说得好:“挠痒是需要的,正当的,可你不能随随便便就拿别人的手往自己身上挠啊!”

  两只眼睛看“恶搞”

  有善意,有叛逆,有讽喻,有低俗,有精华,有糟粕……有人欢喜有人忧,有人快乐有人愁。

  恶搞文化的产生与流行主要存在于青少年的年龄层,笔者采访了几位在校大学生,他们对此各有看法:

  湖南师范大学张同学说:“觉得挺搞笑的,娱乐性很强。但这种看得见的快乐却持续不了多久,笑过之后你会觉得无聊。”

  湖南大学肖同学认为,“首先是搞笑,之后是担忧,因为我所看到的许多图片远远超越了其幽默、博人一笑的初衷,变得低级、恶俗,已经过火了。”

  长沙理工大学文同学表示,他曾用PS技术制作过一些图片,开始只是自娱自乐而已,之后在网上看到那些恶搞图片,觉得非常新奇、好玩,也尝试着做过,但肯定不会做些低俗、恶心的东西,仅供娱乐。

  也有一些同学觉得只是做来好玩的,不用动不动就上升到什么高度。

  长沙理工大学中文系赵继光副教授说,这些所谓的恶搞其实是年轻人的一种情感宣泄、一种自我表现,这也折射出现代年轻人内心的空虚感、渴望被关注感。某种程度上说它就是一剂笑料,自乐,与人乐,是“快乐至上主义者”的专利,可是一旦这个适当的度没被把握好,善心就变成了恶意,“恶搞”就变成了“瞎搞”。希望恶搞制造者们不要一味追求刺激、怪异的视觉冲击,以免污染观众的眼球,伤害被恶作剧者的心灵。

  当“恶搞”流行并成为文化,我们看到搞笑文化其实自古就存在,它反映了人们金字塔式的内心追求,即健康,快乐,马上快乐,永远快乐!要马上快乐,“恶搞”图片这种显而易见、直截了当的快乐方式无疑是首选;要永远快乐、大家都快乐,我们有一句话的:提倡正确的乐,反对低俗的乐,禁止有害的乐,允许中性的乐。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