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解读古窑 心生敬意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4日03:44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解读古窑 心生敬意
河北磁州窑遗址

  “人有时需要犯傻,因为有些事情,有点傻劲的人才会去干。”这是钱汉东君写在《寻访中华名窑》(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后记里的一句话,可以说是他的“夫子自道”。在三年多时间里,东西南北,风尘仆仆,行程二十余万里,遍访全国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0处古窑遗址,这就是汉东君“犯傻”去做的一件事情。迄今为止,做成此事的,他是

第一人。

  对汉东君这种“傻劲”,笔者早有感受。记得去年7月下旬,跟汉东君通电话,问:“又要去哪里?”他告诉我:“马上要去新疆的吐鲁番。”吐鲁番?那不是“天下第一火炉”、曾使唐僧师徒一度举步维艰的“火焰山”所在地?!而且还挑了这“七月流火”(恕我在此讹用一回)的时候!后来知道,他在吐鲁番冒着摄氏47℃的高温,探访交河故城唐五代陶器窑遗址时,差一点中暑。还有更悬的“差一点”:前年汉东君到西藏寻访曲贡遗址,在途中突遭翻车,差一点送了性命……至于寻访中所遭遇的狂风暴雨,经历的荒僻苍凉,感受的劬劳艰辛,那就更不消说了。

  寻访窑址是一种学术性的田野考察,光有股子“傻劲”当然是不够的,还必须有足够的“底气”———专业的底气和历史、文化的底气。汉东君多年浸淫于古陶瓷的鉴赏和研究,而且不滞留在“技艺”的层面,更以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和民俗学的视角,深究古陶瓷的历史内涵及人文底蕴。可以说,汉东君在这方面已养成充盈的“底气”了。览读《寻访中华名窑》,字里行间处处可见汉东君裕如的知识储备,除了有关古陶瓷的专门知识之外,还有来自正史、典籍、笔记杂录、古诗词、府志县志乃至书法等各方面的博识。比如,禹州扒村窑在宋代出产的一种白釉黑花窄口瓶,过去一直被当作插梅枝的“梅瓶”,而汉东君则认为它其实是饮酒用的“经瓶”———宋代皇帝为讲经的官员专设讲宴(当时又称为“经宴”),在讲宴上特用的这种酒瓶就称之为“经瓶”。再如,汉东君探访甘肃临洮的马家窑遗址,看到那彩陶上的涡漩纹,联想到临近马家窑汹涌翻腾的洮河,彩陶上涡漩纹显映出远古先民对滔滔江水的敬畏和崇拜;而那涡漩纹又极状似八卦太极,汉东君由此“灵光”闪现,遂有“八卦太极图起源于马家窑”的顿悟。这无疑是一种创意性的发现,却又不是无来由的臆想。尤其显示汉东君孕自“底气”与“灵气”之妙思睿识的,则是“绪论”中对中国陶瓷发展史的划分,它们分别是蒙昧、萌芽、建制、高峰、独秀五个时期。这是汉东君遍访了各地名窑遗址,比较了大量古陶瓷器品后作出的判断。当然在陶瓷学界这还难说是一种定论。事实上,汉东君也并不奢望“一锤定音”,他只是想要“思己之所思,发人之所未发”,如此而已。

  这部《寻访中华名窑》,可以视为“田野考察报告”,但汉东君的书写,却不是那种高头讲章式的表述方式。他的书写灵动有致,语言深入浅出,适应大众读者的需要。中国陶瓷学会会长汪庆正先生称赏汉东君用轻松活泼的文笔,“娓娓道来,情趣盎然,这对于普及陶瓷知识,传承陶瓷文化,实在是一件好事。”

  我们知道,在英语中,“中国”(China)和“瓷器”(china),是同一个词。我们还知道,外域异邦的人们,最早是通过瓷器以及丝绸等器物,知晓璀璨的中华文化的。从留存于世的那些精妙无比的古陶瓷中,我们深切地感知,中国古代的匠师们有着多么非凡的创造智慧,以及令人惊叹的丰富想象力和艺术表现力。然而,翻开正史或经籍,却难觅卓有造诣的陶瓷匠人的名字。所以,我对汉东君遍访中华名窑,又看出另一种深意来:这不仅是对古窑遗址以及古陶瓷的考察,同时也是向曾在古窑中劳作、创制出无数精妙陶器瓷品的匠人们表达一种敬意。是的,他们理应得到世人的敬意,虽然我们不知道他们的名字。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11月14日第七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