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我所认识的张保庆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4日05:44 中国青年报

  本报记者 谢湘

  2000年12月6日晚上,难得闲暇的张保庆在家看电视剧《一代廉吏于成龙》。当他看到武昌民众得知于将离开湖北的消息自发撑船秉烛相送、绵延数里的壮观场面,心中不由砰然一动,随即挥毫作七律一首《感遇》。诗的末尾他感叹道:“民心如烛照素衣”。

  当时的他肯定没有想到,在他日前离开教育部副部长职位时,网络上出现了相似的一幕。

  我第一次见到张保庆,是1999年冬季首次在上海举行的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工作会议上。当时他给我的印象,是纯粹一个“农民”:个子高大壮实、板寸头、一口土里土气的河南话,身上随意套着一件夹克衫。后来听说他是北京外国语学院学法语的并且搞过外事工作,一时惊讶得让我差点喘不上气来。

  这位“农民”部长的人格魅力在我眼前是逐渐显现出来的。

  2001年教师节前夕,教育部新闻办一副处长给我打招呼,说张部长最近有篇文章想在中国青年报发一下,因为他比较喜欢和看重这张报纸。

  原以为是什么理论文章或学习体会,见到稿件后方知是张保庆为自己高中班主任写的一篇回忆文章。春节前夕,张保庆得知田老师去世了,他难过之极,夜不能寐。第二天,他把当年自己家境最困难几乎辍学的时候,田老师如何帮助他、鼓励他坚持下去的历历往事一气写了出来,收笔的时候,有6000多字。

  已经身居高位的张保庆,对家乡一位普通教师的朴素情感让人感动,本报拿出半个版的篇幅刊登了《田老师》这篇没有具体新闻由头的文章。

  我第一次见张保庆落泪,是2004年在中华世纪坛举办的与北京大学生“面对面零距离解读国家贷款政策”现场会上。中国农业大学一名贫困女大学生谈到自己家距离学校特别远,父亲为了节省1元钱的车费,每次送饭乘车而来,再徒步40多里地回去。听着听着,大滴大滴的泪珠从张保庆的眼中夺眶而出。

  今年两会前夕,我到张保庆办公室专题采访国家助学贷款问题。在谈及一些贫困大学生难以继续学业时,这位身材魁梧的部长几次情不自禁地落泪。他叹着气起身遥望窗外,以平复自己激动的情绪。

  这一刻让我惊愕和震撼。如果是在摄像机的镜头前,或是在某种特定的氛围下,一个高官流泪或许容易理解。然而,这只是两个人之间的一次面访。我眼前的张保庆是如此真实。心中没有大爱的人,是不可能怀有这分情感的。

  这一天,张保庆说了很多带感情的话:“一个人的人生道路会有很长,谁能没有一点困难的时候?在人有困难的时候,如果有人能伸出手帮一把,你就能够度过难关。现在贫困大学生的困难应该由谁来帮?当然是党和政府。”

  “我现在真是很担忧啊!说起来,这些年国家经济发展了,但是教育的问题反倒显得更突出了,如果把农村教育的问题放手不管,对贫困大学生的问题放手不管,那还叫共产党吗?!照我看,这不仅仅是一个感情的问题,还关系我们政权基础能否稳固的问题,不信,我就把话儿放在这儿!”

  带着理解和尊重,我很快写出一篇长篇通讯《一个人和一项惠及贫困大学生政策的推进》,报道了张部长带着感情做国家助学贷款的事迹。

  张保庆公开点名批评8省区没有落实国家助学贷款的事,引得各种猜测纷至沓来。

  但我知道,这就是张保庆。坐在高官位置上的他,有时候不太像一个官,说起话来常常直抒胸臆,甚至不计后果。对记者的任何提问,哪怕是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他总是有问必答,不绕圈子,不使用外交辞令。有时连记者不敢说的话,他也敢放炮叫板。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