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开启人口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愿景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4日09:05 解放日报

  编者按

   人口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是全球共同关注的战略问题。上海是我国的特大型城市,自然资源匮乏,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压力,将成为制约未来上海城市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把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今后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认真贯彻全会精神,坚

持科学发展观,共同探讨人口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这一重大课题,是各级党委、政府和全社会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也是上海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迫切需要。为此,本报今天刊登本市有关部门领导、专家围绕这个问题的一组笔谈文章,以共同探索正确把握人口问题、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有效途径。

  着眼科学发展加强人口工作谢玲丽

  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中,人口问题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于我们更好地推进新时期人口工作、促进构建和谐社会将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人口问题事关上海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我们越来越离不开对人口问题的正确把握和科学判断,对人口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深入推进人口工作的改革和发展,完善人口综合调控,促进上海“四个中心”建设,是我们当前必须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当前,本市的人口工作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创新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突破难点问题。一是要合理调控好城市人口规模总量。统筹人口与资源环境相适应、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是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本质要求。我们要在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的基础上,保持人口规模总量与城市环境资源的承载力和发展潜力相适应。当前特别要加强流动人口综合管理,引导流动人口有序和合理流动,使人口总量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发展阶段、资源环境以及就业承载能力相适应。二是要致力于提升人口整体素质。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深入推进科教兴市主战略的实施,推进人口文化素质、技能素质和身体素质的提高,促进人口特大型城市向人力资本强市转变。三是要积极引导人口在城乡和区域合理分布。建立城市规划、市场调节、政策推动、利益导向、产业布局、房地产建设、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等多种杠杆有机结合的人口布局调整和优化机制,使人口分布与城市功能、形态、环境相适应。四是努力改善人口年龄结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要不断完善人口出生预报制度,引导市民主动避开生育高峰安排生育。合理引入年轻的经济活动人口,增强人口活力和经济活力,使人口年龄结构逐步趋向合理,努力将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进程调控在经济和社会可承受的范围。倡导“积极老龄社会”,重视发挥老年人口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五是进一步完善人口综合管理体制。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推进市级综合协调、区级综合管理、社区具体实施的属地化人口管理格局的形成。

  对人口计生部门来说,要进一步发挥好在本市人口综合调控中的积极作用。要更加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扩大视野,主动将人口计生工作融入到经济社会的各项事业发展中去,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促进上海“两个率先”目标的实现,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作者系上海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高级经济师)

  人口结构与建设和谐社会彭希哲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人口发展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因素。我国在基本完成了人口发展模式的转变以后,庞大的人口总量及其增长的惯性,仍然是影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人口的结构和分布的影响也日益显现。人口结构是最基本的社会结构形式,是其他社会结构包括阶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就业结构、社会组织结构等的基础。不同于经济增长,人口发展的显著特点是增长的惯性和持续效应。不同时期的人口行为会具有延续几代人的长期的持续效应,在人口的年龄结构和分布上打下的烙印也会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发挥影响,其所产生的潜在矛盾经过一个累积的过程,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为不同的社会经济问题。不合理的人口年龄结构特别是急剧的结构变化,不仅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或配置失当,也是造成社会不和谐的原因之一。上海年度出生人数的峰谷波动对学校教育和劳动就业市场的影响、快速的人口老龄化对上海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挑战等,都是这方面的例证。总人口与劳动力人口的供给始终是影响就业趋势的基础,劳动力供给量又主要取决于以往的人口发展趋势。人口发展不仅会影响到同代人之间的和谐,更会产生代际之间的和谐问题。在不同年龄的人口群体分配社会资源的群体利益博弈过程中,已经失去对经济活动的主导能力的老年人口和其他社会弱势群体始终处在边缘地位,政府在社会的公共选择过程中应当更多地考虑这部分人口群体的利益。我们目前的人口现状是历史上人口发展的延续,今天所面临的人口和社会问题也可以从历史的轨迹中找到原因。同样,今天的人口发展也会对未来的发展形成长久的影响。好的施政目标和管理理念必须有与其相适应的政策环境和实施条件,才能真正得到落实和实现。合理科学的人口政策将能够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创造和谐的人口环境。(作者系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院长、教授)

  合理推进上海城镇体系建设左学金

  当我们的城市体系领域扩展之后,究竟是坚持一个城市中心的发展,还是建设多个能发挥中心城作用的新城来促进城市发展,就成为影响城市发展和城镇体系建设的关键和重要问题。结合目前郊区“一城九镇”的发展现状和“三个新城”规划以及上海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为保证“十一五”期间次级中心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应该在近郊区积极发展卫星城的同时,在郊区积极发展新城,重点发展建立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和海港新城5个次级中心,5个新城的规模应在100万人以上,以实现城市空间不断向外拓展。具体来讲:(1)核心城区为主要中心,以目前核心城区域为界,基本上是以人民广场10公里范围以内的区域。包括黄浦、卢湾、静安、徐汇和浦东的陆家嘴地区等。中心城区的主要功能定位应为综合服务功能。核心区作为主要中心,其人口规模应保持在200-300万之间,整个中心城区的规模控制在950万人左右。

  (2)“十一五”期间,嘉定新城、松江新城和南汇海港新城在现在城镇建设基础上,建设成为依托中心城区但功能相对独立、可以为中心城区疏解一定的居住和就业功能、以产业和居住为主、具有产业支撑、居住、商业和生活服务综合功能的新兴城市。

  (3)“十一五”期间青浦新城和奉贤新城可以建设成为主要为中心城区服务、以居住和休闲娱乐为主的“卫星城”。青浦新城和奉贤新城的建设规模可以在80万-100万人之间。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研究员)

  充分认识制约城市人口承载力因素张戎舟

  制约上海城市人口承载力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即城市规划的水平、财政投入的能力及城市管理的效率。规划作为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第一要务,其与城市人口承载力的关系最为密切。城市规划要涉及城市结构、土地利用、人口规模和分布、产业结构与布局等多方面的因素,可以说,城市规划“图纸”上的每一根“线条”的背后,都代表着相应的经济利益,表达了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同时,城市规划还确定了政府投资开发建设的重点,决定着公共投资的走向,而不同的投资走向也反映了公共资金的再分配。可以说,如果对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重视不足,必然引起城市规划不当,造成很多社会问题,其结果必然也会影响城市的人口承载能力。城市管理的优劣对城市健康有序发展起着制约作用,也是决定城市人口承载力的重要方面。良好的城市管理并不是一种单向管制,而是一种互动关系。政府和公众之间不是主体和受体的关系,而是一种互动关系,是一种伙伴关系。也就是说,城市管理中政府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与各种社会组织处于平等地位,政府通过动员和协调所有这方面的力量,共同应对公共领域的挑战,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其实质也就是要求政府对城市的管理要从管治向治理转变。所谓治理,具体而言,就是要改变过去政府在城市管理领域孤军奋斗的局面,通过积极探索政府、社会共治的机制和文化,致力于实现政府掌舵而不是划桨,最终构建一种城市管理新模式。(作者系上海市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党总支书记、负责人)

  促进流动人口就业和性别平等陈月新

  流动人口是上海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在2003年末,上海全市1188万从业人员中有31.6%是外来流动人口,接近上海从业人员总数的1/3。流动人口中女性达总数的42.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和离不开广大流动人口的积极参与:参与上海的建设,在参与中发展。流动人口就业和发展中的性别平等是上海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根本出发点和重要措施。上海政府部门在促进流动人口平等的就业和发展、促进劳动权益保障领域男女待遇平等上一直推行积极的政策,而且有一系列实际的行动,历经了从管理———管理服务并重———管理融入服务之中。这本身是社会向和谐发展的表现。然而正如社会经济的发展不能自然而然地缩小性别差距一样,流动人口就业和发展中的性别差距也不会自然而然地消失。为推进流动人口就业和发展中的性别平等,建议:一是完善流动人口就业中性别公正的市场就业机制;二是消除传统的性别定位,促进流动人口就业中两性的和谐发展;三是实行劳动就业中违反性别平等的法律责任认定和对于违法行为的追究制度;四是将社会性别意识写入劳动法律法规的一般规则中;五是提升女性流动人口自身在就业和发展中的性别平等认知;六是增强全社会对于建设和谐社会中实现性别平等就业和发展的责任感。

  (作者系复旦大学人口所副教授)

  科学有序调控人口规模王大奔

  控制人口规模,保持人口与城市资源平衡这一点可能较容易达成共识。但采取何种办法控制人口规模则分歧较大。自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一些大城市户籍人口陆续开始进入负增长,它所面临的“人口压力”并非户籍人口的压力,而主要是流动人口的压力。“人口准入制”的基础是“人口甄别制”。什么是“城市需要”的人?高文凭未必是,高收入也未必是。只有在公平的市场环境下经过充分的竞争,各种人才才会脱颖而出。另外,一个城市、一个社会需要各类劳动力,缺哪一种都不行,这就像一个生态群落,既有参天大树,也有矮小的灌木和草丛。即便是政府具有这样的能力,在进行这种甄别的时候,恐怕也要考虑让市场来检验的方式。制定特大城市人口规模调控政策的基本思路应是:通过调整经济政策,实现市场主导下的人口有序流动、合理分布;通过调整社会政策和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减轻外来流动人口的工作和生活的无序状态。特大城市不能无限扩大,但是,限制人口的办法一定要合法和公平,绝不能用简单的、封闭的、缺乏大局意识的办法来实现这一目的。建议具体做法是:一是确定合理的产业结构;二是确定城市的合理用地结构;三是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提高城镇综合承载力;四是加快城乡、地区的协调发展。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