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论坛+空谈=形象工程?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4日09:05 解放日报

  记者不久前赴某地报道一个冠以“世界”名字的大会,两天下来,不知其旨———两位大牌经济学家的到场虽吸引了眼球,却未有真知灼见,演讲内容皆常识;另一位经济明星则自说自话其近况,与大会主题沾边甚少;其余嘉宾个个黄婆卖瓜,大行招商引资之实……有人质疑,明摆着是经济项目洽谈会,何必带上“世界××论坛”的高帽?

  与会记者们也牢骚颇多,聚首一合计一回顾,不难发现———近年来频繁穿梭于名

目繁多的大会、论坛,人气虽足,内容却多空谈,少务实。记者们不禁思索,这种时尚会议,是否成了变味的“形象工程”?

  行家:“论坛秀”有三大比拼

  五星级酒店,越印越精美的会议手册、同声翻译、15分钟茶歇配有精致的点心和咖啡、高得吓人的门票……这是眼下常见的论坛模式,并伴之以“世界级”的命名,动辄就是“国际”、“全球”、“首届”等头衔。当然,更大的眼球效应在于重量级人物的排场。记者近日所参加的“世界会议”,就请到了有关高官、国内几名当红的经济学家,以及联合国官员。据负责策划此次大会的会展公司透露,当地之所以一掷千金,只为造势,与隔壁城市“别苗头”。

  大会确能造势,各地记者蜂拥而至,网络媒体全程直播,却是“金玉其外”。一位频繁参与各类论坛的H先生告诉记者,这类大会,虽请到了名人,提升了档次,但名人往往日理万机,拨冗出席大会,一亮相即走。H先生长期观察还发现,“开幕式时济济一堂,开幕式一完,场内立马少了一半人。何故?大人物行色匆匆,且带走了一大帮跟班的。”开幕式之后的论坛更有趣,台上人照本宣科,台下人闭目养神,“倒是茶歇时,参会者包括自费购票者开始精神百倍忙着与专家、名人合影,回去好装点门面。”

  H先生归纳,眼下的论坛有三大比拼:一比参会老外数量,老外越多,显得论坛国际性越强;二比规格,动不动就是政府主办;三比门票价,几十元的门票几近绝迹,普遍是成百上千,多则上万。

  专家:我马上要赶飞机

  越来越多的变味论坛,忙坏了会议型专家的双脚。

  深圳某报女记者就抱怨,日前她参加一个诺贝尔奖得主与中国企业家的激情对话,普通入场券一张3800元,同台对话费更高达30万元,但这场令人期待的思想大餐生出不少耐人寻味的“短路”。在现场,当“美丽心灵”纳什被点名回答“中国企业在国际化中会遇到哪些困难”时,纳什王顾左右而言他,先谈其博弈论,随后索性向联想副总裁发问“联想为何要收购IBM”,连连追问联想收购细节,并询问在场嘉宾谁熟悉LG?纳什这种答非所问令人深思:这些超级脑袋的所思所想与中国的现实有多远?

  诺奖得主来华,驱动力众所周知,而国内一些专家的频频赶场,更有高招。记者就曾在多次论坛上遭遇此景:专家匆匆上阵,开门见山“我马上要赶飞机”,随后,其PPT(幻灯片)一掠而过,说的多是“时间关系,这段我不展开了”。

  少数专家的学术道德亦不敢恭维。记者曾在一个月内两个不同论坛上遇到一规划专家,他演讲时所使用的竟是同一个PPT,好在他并未忘记更新PPT的日期。一稿通用省时省力,但有些演讲还是要稍作准备。一位自称每月至少有两次演讲的学者告诉记者,一般而言,下午演讲的话,他当天上午准备一下就行了。这位学者主攻东亚问题,但他的演讲主题却跨越旅游、文化、社会、国际等多领域,收集资料自有绝招。记者发现,网上搜索媒体素材恐怕是专家们的惯用手段,比如。记者去年曾在本报刊登过一篇名为《技术不能光买不消化》的报道,不料今年初记者参加一集成电路论坛,竟发现一位名院学者在作“科技创新”的演讲时,通篇读的竟是记者这篇稿子。

  论坛之余,不少东道主官员还热衷于请学者们“把脉”当地经济。昆山一位官员却在暗地里嘀咕:过去的专家至少还实地调研几天,可现在咋一下飞机就能谈?

  市场:出场费在下跌

  泛滥的大会、论坛,究竟还能维持公众多久的眼球?

  殊不知,变化已在悄然进行。上海社会科学院王泠一博士已观察到:专家正在贬值。当下看似仍红火的经济学家,他们的出场费较几年前,已下跌了近50%。王泠一分析,“若把专家的演讲视为商品的话,那么专家必须控制好销售频率,否则商品一旦从高端走向低端,就只能薄利多销了。”事实证明,一些频繁亮相的“老面孔”已经使公众产生了审美疲劳,表现在媒体报道上,则是篇幅越来越小,或一笔带过。

  人的思想不可能每天都闪光,不少专家在“薄利多销”之余,也掏空了自己。因为没时间思考,久而久之,他们的演讲就是泛泛而谈了。其实,专家绝非万能,离开自己的专业领域,他完全可能是外行。丁肇中一次面对某记者抛来的一连串问题时就连说了三个“不知道”。可惜,并非所有专家明白此理。而且,随着公众有了挑战权威的勇气,普通百姓过分迷信专家的情结也将逐渐破局。

  一位同行说得好,否定论坛并不可取,毕竟,优质论坛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囊和推动力,但是,浮躁和功利,应该与论坛的主旋律无关。

  本报记者 李晔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