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青墩遗址有新说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5日02:27 人民网-华东新闻

  “青墩遗址———江海文明起源论坛”近日在江苏南通举行。中国博物馆学会、江苏省考古协会、海安县的一批文博专家对“青墩遗址———江海文明起源”提出了新说。专家提出,“五六千年前江淮地区的黄海之滨就有人类居住”,这一论说再次引起考古界震动,它改变了考古界普遍认为新石器时代江淮东部地区无遗址的说法,把江海平原的历史向前推进3000余年。

  当年曾参加青墩遗址考古发掘、并执笔撰写青墩遗址考古报告的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江苏省考古学会原理事长纪促庆研究员在会上发表了“青墩遗址的发现和发掘的重大意义”的论文,文中披露:1973年,海安县南莫镇村民在挖河道时惊诧地发现,青墩村有一处2万多平方米的遗址,引起海安县文化部门、南通市博物苑的高度重视;1978年—1979年,由南京博物院会同省内数家博物院的考古专家连续对遗址进行发掘研究,先后出土千余件新石器时代的石器、陶器、玉器和麋鹿、猪、狗、象的兽骨化石。特别是被考古学家誉为“中华第一斧”的陶斧,被中国易学研究会长认定是易卦起源初始符号、进而被誉为“东方第一卦”的“鹿角刻纹”,“干栏式”建筑的发现,以及可与河姆渡遗址相提并论的稻作遗迹震惊了考古界和易学研究者。

  论坛上,专家们通过投影仪向世人展示多年收集的历史遗存“回旋镖、穿孔石斧、刻纹麋鹿角”等史料实物图像,从不同侧面阐述青墩文化的特质和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中国先秦学会理事、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之恒从“北方沙漠草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华南”等4个文化带分析,汉水上游至淮河下游一线是黄河流域文化带与长江文化带的过渡地区,进一步阐述了青墩文化在中国文明起源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证明青墩文化已具备考古学文化的有关标准,可单独作为一种考古学文化。

  国际古迹遗址保护委员会执行委员、中国国际古迹理事会第15届委员会主席、国家文物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张柏亦在贺信中称赞:“青墩新石器遗址是江淮东部地区具有很高价值的一个重要遗址,是江海文明的起源。”

  原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组长黄景略及时提醒:一个遗址远比一个墓葬、一座建筑的信息量、内涵丰富得多,但与此同时,遗址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易破坏性都很大。一旦发现,一些地区往往要从旅游的角度积极开发。他希望大家能对遗址有一个科学的认识。

  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成员、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张忠培教授对海安县委、县政府将青墩文化论坛与经贸洽谈会一起召开,一手抓文化,一手抓经济的做法十分欣赏,并希望海安继续做好历史文化的保存和保护工作,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从而使大家成为更有历史观念的人,进一步推动经济工作的发展。

  海安县委书记张爱军表示,青墩遗址发现30多年来,已有许多考古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并取得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他期待有更多研究成果问世,并将带领全县人民进一步加强对遗址的保护,提高全民的文化水平和素养。

  《华东新闻》(2005年11月15日第二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