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缺水城市攀比造“西湖”(观察·焦点)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5日03:27 人民网-华南新闻

  在水资源紧缺的华北、西北一些城市,近年来出现大造城市景观水之风。有的城市“拦河筑坝”,把河水“圈”在城内;有的城市耗巨资“挖地造湖”,人为制造水域景观。据调查,黄河流域正在打造水域景观的大中城市已有16个

  造景造出十个西湖

  在流经城区的河流上筑坝拦河、蓄水成湖是北方缺水城市最为热衷的“造景”方式。位于伊河、洛河之畔的洛阳市目前正在打造“中原水城”。继投资4亿元在洛河老城区段建成四级橡胶坝,并进行河道整治,形成8平方公里水面后;又在南部新区内大修景观渠和人工湖,引洛河、伊河之水注入。据了解,洛阳规划的水面面积为10.6平方公里,接近两个杭州西湖。

  10月中旬,笔者在洛阳新区看到,人造水系交错纵横,宛如江南水乡。许多政府机关,居民小区门前有“景观渠”,院内有“景观池”,3个面积在200亩以上的人工湖一个已经注水,两个正在开挖,被称为“水城”的“点睛之笔”。

  在西北一些蒸发量惊人的干旱地区,圈水造景也不甘落后。贺兰山东麓的宁夏石嘴山市,正用人力在城市边缘打造一个被称为“星海湖”的大湿地,计划开辟常年性水面20平方公里。2004年春天至今年7月,“星海湖”已“喝”掉1800多万立方米黄河水。银川市也计划投资4亿多元打造巨型“塞上城湖群”。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的陕北榆林市,不但在市中心广场上建成1.3万平方米的湖面,还计划投资1亿元修建大型沙地生态园,在园内开挖15万平方米的人工湖。

  在一些居民吃水都有困难的城市,也热衷于“圈水造景”。太原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10,不得不从万家寨水库引黄河水解决城市用水吃水,但太原每年却从汾河水库买水,在汾河城区段维持一个1.3平方公里的人工水面。

  据统计,目前仅郑州、洛阳、西安、咸阳、宝鸡、石嘴山、太原已形成或计划形成的人工景观水面就达56平方公里,相当于10个杭州西湖。

  水荒之地闹水景

  就在黄河流域一些城市争相圈引干流、支流河水大手笔“造景“之际,黄河却因缺水而陷入“生存险境”。

  据黄河水利委员会统计,黄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为580亿立方米,20世纪90年代以来,年平均天然径流量降至450亿立方米,但流域内实际水耗用量却达350亿立方米。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李国英说:“黄河的水资源利用已突破河流承载极限。”

  2003年,黄河流域出现有实测记录以来最严重的“水荒”,入海水量一度只有几个立方米。2005年,河套灌区又发生严重春旱,黄河内蒙古段发出断流预警。黄河水利委员会派督察组到灌区紧急关闭取水口,内蒙古一位70多岁的老农,眼看着地浇不上水,竟然用腰带拉着督察组的干部要一起跳河。黄河水利委员会一位老专家动情地说:农民为水所困情急舍命,城市盲目造景何以忍心。

  “圈水”助推地价

  采访中笔者发现,这些“圈水工程”虽然大都打着“河道整治”、“防洪”、“保护湿地”等名义,但背后的重要目的是助推城市地价上升。

  郑州市一位领导在谈到开挖“龙湖”与建设郑东新区的关系时说:“一有水,地价就要上涨。”洛阳市一位干部说:“在洛阳新区开发中,我们是先引水,再卖地皮,临水的地价要比不临水的高15%以上。”

  据了解,目前全国已有十多家大型房地产开发商入驻郑东新区,半年之内,其开盘房价由每平方米2700元,最高飚升至4000元。在洛阳市街头,“在水一方”、“洛河楼王”等房地产广告随处可见。咸阳市修建“咸阳湖”时,在河道两岸拿出近900亩的土地进行房地产开发。“去咸阳湖边搞房产开发,赚!赚!赚!”咸阳市一度出现这样的招商广告。

  先行“圈水造湖”形成的“财富效应”,引起其他城市纷纷效仿。去年以来,仅到洛阳参观的全国省辖市就有50多个。许多城市参观后提出要打造“北方水城”、“塞上水乡”等不切实际的口号。

  专家指出,“圈水造景”表面是政府主导,实际上是开发商在背后推动。这是继前几年“圈地”风之后,对关乎未来发展稀缺资源的无序争夺。对一些开发商来说,拥有了土地,再拥有水面,就有了在商战中克敌制胜的砝码。对一些城市领导来讲,圈些水造个湖,就有了景致,提高了城市的品位,也是摆在明处的“政绩”。

  美景背后“水患”多

  在黄河流域一些“水景城市”,由于有了景观水,城市面貌发生巨大变化,招商引资速度加快,居民生活环境得到改善,许多市民对政府“圈水建湖”行为表示支持,但专家认为这些城市之喜中却隐含生态之忧。

  有关专家指出,北方许多城市生活用水、生产用水都很难保障,却耗巨资圈占大量淡水造景,不但造成水资源和资金浪费,同时导致生态隐患丛生。一是地上成景,地下成灾;上游成景、下游成灾。“圈水造湖”使城市地下水位短期内大起大落,影响建筑安全。二是污染难以控制。三是泥沙淤积严重,造成行洪障碍,影响防洪安全,增加财政负担。四是蒸发量大,水资源浪费惊人。

  (据新华社)

  《华南新闻》(2005年11月15日第二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