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不同声音聚焦“经济学家”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5日07:16 河南报业网-河南日报

  “中国真正的经济学家最多不超过5个。”丁学良此言一出,立即在全国多个网络论坛引发铺天盖地的评论大潮——

  正方声音

  没有经济学家?打死我也不信

  《中华工商时报》近日对香港科技大学丁学良教授进行了专访,这位教授出语惊人:中国真正的经济学家最多不超过5个。国内有的著名经济学家连在国际上最好的50个经济系里当研究生的资格都不够。

  在悼念巴金时,有文章说,中国不会再有巴金这样的大师,中国文化界的良知随着巴金的去世而消失;在荣毅仁同志去世后,有文章说,中国不会再有荣老这样的有责任感的富人。

  这样的导向,让人感到失望和担忧。因为这种声音似乎振聋发聩,让人警醒,但它让我们感到的是:这个世界没有了真话,没有了真实的东西。那我们相信什么呢?怀疑周围的人,对所有的经济学家抱有怀疑的态度,或者拒绝中国的文学?

  所有这些,都是很危险的。如果我们什么都不相信了,我们的信仰会不会动摇?我们会怀疑周围所有的人。也许,剩下的,可以算得上真实的,只有超级女生之类了。因为这才是“民主”的产物。但当我们只相信超级女生,只相信一些极端煽情的真话时,我们也许已经失去了更多。因为我们的思想、我们的信仰已经没有了。

  中国一夜之间没有了经济学家,没有了文学大师,没有了有良心的富人,打死我也不信。真的。

  人民网强国社区网友三加一

  经济学家的成就不容抹杀

  论坛从来就不缺“砖头”。而眼下论坛中最多的“砖头”、最大的“砖头”,无疑都劈头盖脸地投向了“中国的经济学家”。

  你说中国的经济学家他们冤不冤?你说不冤,“砖”是绝对砸不到你头上的,而要为中国的经济学家喊冤,你就不能不考虑挨“砖”的风险。

  本人自来论坛从来不掂“砖”的,不仅怕误伤了别人,更怕招来更多的“砖”。但今天,我确实想为中国的经济学家喊一声冤——说中国没有经济学家,或者说仅有几个经济学家,我觉得太不公道,也不够厚道。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已是世所公认,谁人能够抹杀?我不揣想问,盲人骑瞎马能走出荆棘丛生的万丈深渊吗?没有罗盘的大船,能在云谲波诡的深海中不迷失方向吗?应该说,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探索和成就是和经济学家分不开的。正是有了这些有成就、有作为的经济学家,我们的改革开放才显得更加波澜壮阔、五彩斑斓;才使得我们在发展中不断矫正自己的方向!

  中国经济创造奇迹了,中国的经济学家却被集体劈头盖脸地砸了“砖头”,这能叫公道吗?

  毋庸置疑,确有人把经济学“当作个人发财、出名和当官的路子”,把经济学庸俗化。由此可见,网友扔“砖”是可以理解的,甚至有些“砖”还不够大,砸得还不够狠。但社会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组合体,有好的,也有孬的;有主流,也有末流。全盘肯定不对,全盘否定更失之理性和客观。而且应该明确指出的是,经济学家的主流是好的,出现个别跳蚤和苍蝇也并不奇怪,我们应该拍它、打它。

  我们对于一些经济学家的质疑,就是要批评那些庸俗化了的经济学家,就是要改变社会中的不和谐,并通过改变不和谐的东西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

  论坛里的“砖”很多,但拿起每一块“砖”都应该好好掂量掂量。我们要把“砖”砸向那些跳蚤和苍蝇,但对那些对社会有责任心的、做出贡献的经济学家,我们应该为他们鼓与呼,为他们大声叫好!

  河南报业网八方社区网友瓦当

  反方声音

  丁先生的“5个论”不过分

  新华网友whhwbl:中国所谓的“主流经济学家”大都位于京城,凭借其区位优势大把大把地将国家重大课题揽入怀中,大把大把的钞票进入其账户。一个几十万元的课题,除去给研究生区区千元外,几乎90%以上落入其腰包。他们一天的主要工作就是拉关系,能够静下心作研究的屈指可数。所以丁先生的“5个论”绝对不过分!

  做学者要做真学问

  新华网友:有的经济学家所谋的“私”已大大超出人们的想象。如果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学家或是站在民众的立场,又或者是凭良心说话、有职业道德和操守的经济学家,也不至于广遭指责。有的经济学家成为某些利益集团的代言人,最容易打着学术专家的幌子招摇撞骗,看似为民生疾苦着想,其实屁股早已坐歪。

  对公众要说公道话

  新华网友:公众的愤怒没有别的,是在于这些能够出头露面的经济学家中,少有替下岗工人、失去土地的农民说话的,也少有对房价暴涨、药价攀升和“教育产业化”等关系到人民生活,关系到群众疾苦的事出来说半句公道话的。这难道不足以令人气愤吗?

  新华网友:一名讲真话的公民,胜过十名讲假话的“经济学家”。

  经济学家该如何面对

  新华网友liyuuet:“主流经济学家”们应该首先扪心自问:自己为什么失去了公信力?你们不是信奉市场至高无上吗?毫无疑问,社会大众对“主流经济学”理论的公信度也是一种自发性的市场力量。当市场之剑反过来刺中对市场顶礼膜拜的你们时,你们究竟如何面对呢——是哭泣还是歌唱?

  (本报记者刘静沙范娟华)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