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关注普通人“说真话”的权益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5日07:23 华商网-华商报 |
■东方愚 如果要评选2005年流行语的话,“说真话”一定百分百地榜上有名———教育部原副部长张保庆退休前感慨教育乱收费的“说真话”行为引起了强烈反响;之前文坛巨匠巴金逝世,举国同哀之际其“说真话”的精神遗产成了许多人的座右铭;央视主持人崔永元痛斥一些媒体媚俗时“收视率是万恶之源”的说法为其赢得了“说真话的勇士”之称号…… 市场经济给我们带来了万斗财富,但也带来了功利主义与投机成性,围绕道德秩序的阴霾于是如涌如潮,“真话”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可遇不可求的尤物。有人说,以道德回归为特征的社会秩序重构,需要一个“说真话”的普世氛围,或者说需要一个“说真话”之共同愿景的勾勒与树立。而郎咸平、易宪容、巴金、张保庆、崔永元、丁学良这些“勇敢的战士”,正是用真话拨动着社会的琴弦,触动着人们的心灵。 在一个讲真话的舞台上,让“讲真话”成为一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起决定作用的是那些名人还是另有其人? 社会是由大众组成的,社会秩序的好与赖,最终表现在作为个人的大众的喜怒哀乐与悲欢离合上。经济学家盛洪说,“社会规则的形成,是在大众的互动磨合中形成的;制度的变迁,也往往由大众首创”。所以,真话世界能否真正形成,虽然有赖于郎咸平、丁学良等“名人”的推动,但最终的推动者与建设者,还是亿万的普通人。 这便是笔者认为社会视线应下沉的原因。关注小人物特别是弱热群体“说真话”的行为与权益,比关注名人更具有积极的制度含义,因为即使讲真话的名人都是普通民众的代言人,真话到了他们嘴里也是“二茬子”了,更重要的是,普通人受到社会关注代表着一种民主性的进步,一种社会共融现象的诞生,社会图腾的实现必须基于普通民众话语权受到关注这一前提下。 我们也曾有过社会视线下沉的时候,但最后却变了味儿。重庆农妇熊德明因为给总理说了一句包工头拖欠工资的“真话”,受到了社会及媒体的广泛关注。但遗憾的是,社会媒介没有从熊德明讨薪事件中解读出关注普通人“说真话”的权益是多么的重要与紧迫,没有接着去寻找第二个、第三个熊德明,而是“一步一个脚印”地把熊德明塑造成了一个明星…… 说真话的普通人就像是“麦田里的拾穗者”,一旦受到肯定,就能直接转化为自身的福利,即使微乎其微。只有社会视线的聚焦点由名人下沉、扩展到普通人,“真话主义”才能真正被实践,制度优化的滑轮才能真正向前滚动。(相关报道见六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