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名泉舜井初得“净身”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5日07:27 大众网-生活日报

  生活日报11月14日讯(记者石念军)井前没了牌匾、周围弥漫尿臊、井底落满垃圾——名泉舜井有望告别这一尴尬。记者今天获悉,有关部门正在着手保护舜井。

  记者今天再次来到名列七十二名泉之一的舜井旁看到,原先垃圾落满井底的舜井,如今已可见水面,只是水质污浊,几成黑色。

  11月2日,本报以《名泉舜井几成垃圾坑》为题,对舜井的尴尬境遇作了报道。报道引起了有关部门的关注,济南市历下区水务局名泉管理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在报道见报的当天,便组织人员到现场对井底的垃圾进行了打捞清理。但因井口依然敞开,经过清理的井底眼下又漂了一些零散的垃圾。

  历下区水务局名泉管理办公室刘女士告诉记者,目前,他们已委托人制作铁箅子,做好后将用以封盖舜井井口,防止有人再度将垃圾扔进井中;同时通过她还了解获悉,写有“舜井”二字的铜匾是被一收废品者在几个月前偷偷拆下来的,众人将其捉住后,铜匾目前已由舜井街管委会保管。刘女士说,下一步,他们将设法安上牌匾为舜井正名,以免再引人误解。

  名泉保护还需加把劲

  名泉如何保护是个老问题了。或是因为保护名泉事关泉城声誉,历来广为关注。有些事情却总是让人感觉不那么满意。之前几成垃圾坑的舜井,就是些许不尽如人意之处的集中验证。

  史上有名——现世正名——一路落魄——为人关注——进行保护。这是舜井走过的轨迹,但不是只适用于舜井的轨迹。这一轨迹的结局看上去不错,过程却很糟糕。就像律法中“迟到的正义是非正义”一样,迟到保护无限接近“非保护”,尤其是在不可复制的文化遗产保护方面。

  目睹这样的轨迹之后,我们希望保护能够成为一种常态,而不是成为急救之举。事实上,有“名泉法”、“名泉办”的存在,名泉的保护工作已算是一种常态,只是没有落实到实践上来罢了。

  该落实的却落实不了,有人习惯将问题归咎于人力不足、资金不足,很少有名泉保护工作者从自身找原因。这一点很少有人提及,实际上很重要。

  所谓“态度决定一切”,相关专职人员对名泉的态度将直接影响保护工作的开展,好则推进一步,坏则后退一步。正反一比较,就是两大步。据说,本周三省城即将召开名泉保护专题研讨会,希望与会人士届时也能讨论讨论这个问题,共同为名泉保护工作加把劲。

  记者石念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