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初尝后年高考新思维“头啖汤”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5日09:03 南方日报

  初尝后年高考新思维“头啖汤”

  从体味艰苦教育到智力支农,华附学生15载实践带来新启迪

  时政视点

  本报记者谢苗枫通讯员廖耀良夏涛

  核心提示

  中学也能结合“产”、“学”、“研”?听上去好像有点“异想天开”,但实际上,在上周末刚结束的华南师大附中第16个“学农”周内,我们或许就能找到肯定的答案。

  与过去不同,华附今年新增了清新县飞来峡镇龙埗村作为学农基地,在原基地继续运作的同时,分流了230名学生去龙埗当“开荒牛”。

  在这个看似简单的开辟新基地的举措背后,蕴藏的是一所重点中学开展“学农”15载以来不断延伸的内涵:从最初让学生体味艰苦朴素的单一,到现在,育人、推进教育改革及给农村经济建设捎去智力支撑。

  学校教育理念求新——农民写鉴定,初尝高考改革“头啖汤”

  上周末,完成“学农”周、准备离开清远市源潭镇和飞来峡镇的华师附中608名高二学生,每人手上都多了一张特别的鉴定表。“这鉴定可是我们实践2007年高考新思维的‘头啖汤’。”华附副校长杨小村笑着说。

  他解释,这一届学生既是高中新课改,也是2007年高考改革的“先锋”,很多课程开设和考评方式都需要积极探索,特别是不少中学都感到较难把握的“社会实践课程”以及“综合素质评价”。怎样体现客观性和公平性?我们决定以学农尝新。“有没有达到计学分的工作日要求,有没有偷懒,全由知根知底的农民打分。”杨小村说,“农民户主评价通过了才可以计3个学分,最后这张最朴实的鉴定还会跟进档案,成为综合素质评价的一个依据。”

  “每天ge(‘割’字的拼音)7分田,吃2两白饭,洗wan(碗),给3个细路讲古仔”、“勤力礼貌,早上喂猪,之后切草,下午打谷,仲帮手煮饭,晚上做作业,十分满意”……记者随便翻了几张,发现这些题为“农村社会实践”的鉴定表,果然全是由农民叔叔阿姨来写评语。“很真、很感动、很想哭,这样的鉴定,没有哪个同学会有意见。”高二(7)班好几位同学异口同声。

  高考改革方案还在讨论中,华附就“超前”考评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头啖汤”的尝新,靠的竟是“白丁”农民。做这个决定的底气,正是其15年的“学农”传统。

  从首倡与农户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三同”教育,到提出探究性学习,再到拓展“10天学农”为学期社会研究校本课程……华附每次在“学农”上刷新的教育理念,都得到了实践和社会的认同。据悉,目前全省已有超过20所中学开展“学农”社会实践,甚至港澳地区也组织小学生“慕名”而至清远,向农民伯伯学习,向哥哥、姐姐学习。

  学生人小志气大——除了挖番薯,还挖出国家级科研成果

  1990年那个秋天,华附老师带着近百名学生坐火车从广州到源潭,再背着行李步行5公里到大连村,诚恳地敲开了时任村委书记何丁秀的家门。从此,每到秋收季节,华附高二级的学生都会来这里住1个星期至10天不等,锄草挖地割稻。

  15年来,“学农”让近万名“附中人”真正当过一回农民,流传下丰富多姿的故事,成为每个学弟学妹的期盼和激励。“挖番薯”就是其中一个:11年前,几个女生见到树上长满“番薯”,兴奋地打了好些,要拿去卖,帮农户减轻负担,谁知趁墟时才知道那些是“木薯”。结果,农户特地带了她们去田里认番薯、挖番薯。

  说笑之余,华附学生却心有不甘。于是,一个故事,成为一面镜子,刺激同学们更深入去了解这个与城市生活完全不同的世界。从清远大连的井水污染报告到关于清远鸡的饲养问题;从大连居民住房发展历史浅析到高车村黄姓起源的研究……原本只想学生体味艰苦朴素的“学农”,渐渐成为了华附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天地。

  据了解,华附从1996年开始决定为“学农”注入探究性学习的新血液,倡导学生在农村结合遇到的各种问题展开研究。自此,在老师指导、农民的支持和配合下,华附学生因“学农”而进行的研究成果在全国、省、市级青少年科技创新竞赛中屡屡获奖。单是近5年的“学农”,就出了9项成果,摘取了该项竞赛1个全国一等奖、2个全国二等奖,12个省、市一等奖,以及6个全国专项奖。

  农村地方经济得发展——“鳗鲡事件”使华附蜚声粤西农村

  “从当年敲开何书记的门开始,我们与华附就做起朋友了,打台风都打不掉……”现任大连村村委书记邓东海一边对记者说,一边指着大连村内每一处“华附印记”——

  村里一条2.5公里长的水泥路是华附修的,1994年被洪水冲垮的村桥是华附重建的,村小学的教学楼有华附支援的钢材,村委会里54英寸的大彩电也是华附赠送的,连每年华附在村小学举办的联欢晚会也成了村里大名鼎鼎的“文化节”。

  据了解,15年来,华附不仅带着好学的学生来,还给大连送去了钢材水泥,送去了教学设备,更作为“省城”来的名校,给大连的教育送去东风。什么是校本课程?请来华附观摩;今年高考怎样准备?送去备课备考计划;孩子读书有困难?“省城仔”索性当上家庭教师……从“硬件”的资助,到“软件”的输出,华附尽力为大连经济发展、教育建设鼓劲。

  “最记得那次‘鳗鲡事件’”,大连村村民谢三叔告诉记者,1997年村里流行鳗鲡养殖,想法单纯的村民看到鳗鲡价高就想卖掉大田改为养殖鳗鲡。学校马上来了校长、老师,赶了个早到村里,用科学道理说服村民放弃这个计划。果然,鳗鲡的价格很快大幅下跌,大连村也因此躲过一劫。

  “鳗鲡事件”使只懂耕种的大连村民见识了知识的力量,也让“华附”蜚声粤西农村,不少村、镇希望能和华附“结对子”,成为华附的学农基地。

  “中国离开‘三农’,就会成为了一个不完全的概念。我们开展‘学农’,初衷本是一种国情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及‘吃苦’教育,希望这些未来精英在体力、意志的锻炼中,能了解广大农村现状,对祖国、社会更有概念。”华附校长吴颖民说,同时,我们也尽力而为地帮助地方经济发展。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