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浙商清华深造学员感觉蛮好(连续报道)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5日09:17 人民网-人民日报

  盛若蔚李茸

  新闻回放:11月7日起,浙江30位民营企业家走进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开始为期15天的培训,学费政府“埋单”。由此引发各方热议(相关报道见11月10日、11日、14日本版)。

  学员小档案

  倪捷:金华市绿源电动车有限公司董事长,44岁,硕士,曾执教宁波大学经济系,清华“老总班”班长

  许晓华:横店集团联宜电机有限公司董事长,42岁,管理学博士

  吴天星:宁波天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42岁,化学博士,兼任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

  尹晓民:浙江华发出口茶厂董事长,43岁,本科

  ■参加政府部门办的班,也是一种荣誉

  记者:一开始是怎么知道这个信息的?

  尹晓民:当时,接到嵊州市人事局的通知后,光我所在的企业就有10个人报名,后来才知道整个嵊州只有1个名额。

  许晓华:大家的情况差不多,竞争蛮激烈的。

  记者:当时知道学费是由公家出吗?

  倪捷:不知道,到了北京后才知道学费由公家“埋单”,我们自己倒没有关心这个问题。

  记者:换句话说,即使让你们自费来培训,你们也会参加?

  吴天星:那当然,其实学费并不是问题,关键是要看谁组织的。对组织者不认可,给钱让我来我也不干。时间太宝贵了,在座的谁抽出15天来也不容易。

  记者:为什么省人事厅组织的培训有这么大的吸引力?

  许晓华:在浙江,这是第一次由政府部门专门组织民营企业家参加的培训,我们认可政府的公信力。其实以往社会上的各种培训也很多,之所以愿意参加政府部门办的班,是因为觉得这也是一种荣誉。

  尹晓民:没错。能被选中,我很光荣。

  ■培训是企业家永恒的课题

  记者:听上去,你们对培训都很重视,为什么?

  倪捷:学习是发展的基础。在企业,我除了董事长的职务外,还有一个职务———“首席学习官”,每年我们在员工培训上的投入少说也得50多万,而老总是企业最好的培训师,来清华也是为了回去更好地培训员工。

  许晓华:我所在的企业就经常举办员工培训。我们要求员工每年要参与150个小时的培训,并给予每小时5元的补贴。粗算下来,每年最少要花200万。

  吴天星:管理是一门艺术,培训是企业家永恒的课题。现在很多民营企业都属于成长型企业,特别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来应对高速发展。虽然我已经读了22年书,做了博士后,自己现在还带着1个博士后、10个博士和9个硕士,但实践中还是觉得很多东西自己不懂。

  ■课程量身定做,感觉“解渴”

  记者:听说这次培训的课程都是为你们“量身定做”的,和其他培训相比,它“特”在哪里?

  倪捷:经济转型中的高成本格局马上就要到来了,浙江的传统工业是制造业,如何摆脱高能耗高成本困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这次培训针对这个难题提出了探索性方案,非常及时。

  还有门课程叫《企业领导力》,特别强调提高企业家的“情商”,探讨如何打造和谐、高效、公正和尊重人性的企业,这些完全符合中央的精神和我们企业的状况。

  许晓华:授课把宏观的理论与企业实际结合起来,很多都是根据“十一五”规划建议和民营经济的现状来设置的。比如说,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企业家怎样完成战略转型;再比如,“十一五”规划建议强调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这些如何贯彻落实到民营企业的发展中。

  尹晓民:培训的针对性也很强,讲的都是怎样解决企业管理的重点、难点问题。我当董事长,必须懂很多的知识,像投资、监管、选总经理等,《企业转型》、《公司治理中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等课程就非常实用。

  记者:几天下来,收获主要有哪些?

  尹晓民:最大的收获是知识变得系统了。以前是靠经验管理,即使有理念,也不成系统。这次专家给我们进行了系统的梳理,这一点很重要。也许老师讲10个问题我只明白了1个,但其余9个我可以自学,然后再给员工上课,这就出生产力了。

  吴天星:在这边学习的感觉和氛围都和以前的一些培训班不一样。这个班的吃、住条件都和普通学生差不多,就像又回到了学生时代,感觉蛮好。

  许晓华:企业家到哪里都要谈生意。我这两天就在和浙江长城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谈供货问题。我们这30个人基本上都是制造业的,是浙江“阳光制造业”的代表(笑),这是一个难得的交流机会。

  ■我们已不是“草根”

  记者:提起浙江的企业家,社会上有种说法叫“草根浙商”。各位对此怎么看?

  吴天星:一方面,这是说浙江的民营企业家很多出身贫寒、学历不高,靠自己打拼出来,是对艰苦奋斗精神的肯定;另一方面,时代发展至今,奋斗精神我们不能丢,同时又不能满足于继续停留在“草根”阶段,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是所有民营企业家面对的共同课题。

  许晓华:“草根”可能更多的是针对第一代创业者来说的。其实,浙江的民营企业家很多都过渡到了第二代,这些人的知识水平都不低,拿我们这30个人来说,不少是硕士博士。

  倪捷:我个人觉得,今天过多地讲所谓的“草根浙商”,容易形成一种误导:以学历高低来界定人才。现在讲人才强国,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也应该用“一把尺子量人”———看能力。

  《人民日报》(2005年11月15日第十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