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娇姐:美食人生 有滋有味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5日10:52 南方日报

  十多年前,娇姐不知道自己能凭着厨艺走出自家厅堂。也不知道取材于山野乡村的食物会成为现在的饮食时尚。但是凭着天生敏感的味蕾,对美食的专注,,不断创新菜式的精神,娇姐成全了自己的美食人生。

  改变,从鲫鱼粥开始

  娇姐,棠下周郡村人,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初见娇姐,给人第一感觉就是随和。放下手头的工作,斟了一杯茶水,便与笔者交谈了起来。

  进入餐饮行业的人形形色色,或者是因生活所迫,无奈从几张桌子开始了餐饮;或者是有几样拿手好菜,满怀信心推向市场;亦或是阴差阳错,误打误撞地进入这个行业。高中毕业后,娇姐当上了村里的一个小广播员,后来与朋友合伙开过农机厂和制衣厂,生活平稳,然而有一次做生意意外蚀了钱后,娇姐把心一横在白石开了一间临街搭建的大排档,几张桌子就做起餐饮。做饮食那一年,娇姐已经45岁了。她自创了鲫鱼粥,入口绵软滑溜,在江门名噪一时,同行纷纷效仿。但是,由于城市规划临街建筑要迁拆,娇姐便把大排档搬到李村桥边,仍以粥为主打,又自创了“卜卜蚬”、“卜卜粉肠头”、“卜卜猪杂”等菜式。菜肴在铁板上煮得“扑哧扑哧”地响,佐着蒜容和沙姜,香气四溢。听介绍,其实这些“卜卜”菜式做法与我们现在吃的“铁板烧”一样,但在当时鲜为见之,且“未食先闻香”,自然顾客蜂拥而来,生意红红火火。

  生意虽然好,但是大排档不断要拆迁,娇姐干脆回周郡村“安营扎寨”,开了间三层楼高的酒楼,做农家菜。娇姐说,她做饮食曾做了四个地方,出于成本考虑,都是顶替一些做不来的档铺来做,但是,每经她操手就很快风生水起,做到哪里,哪里就旺成一遍。

  娇姐的奶奶,早在解放前就在周郡市场做餐饮生意,父亲也有一手好厨艺。娇姐说,1958年周总理来视察周郡的时候,饭宴是她父亲亲手操厨的。周总理一试大为赞赏,很关切地问:“社员们也能吃到这么好吃的东西么?”说到这,她的脸上也流露出自豪的笑容。出身于饮食世家的她,颇具烹饪天分,平时在家就做得一手好菜,加上她口味挑剔,精心烹调,自然引来了无数回头客。

  农家菜打出招牌

  “眼光是金,特色是宝。”餐饮行业有这样的一句话。进入饮食行业,要想在众多的饮食店中独树一帜,找对特色是最关键的一步。娇姐清楚知道,只有特色菜肴才能吸引人们驱车前来吃饭。回到周郡,娇姐就花了很多功夫去琢磨农家菜。在周郡村,最方便的就是什么材料都可就地取材。她的农家菜,有从山头野地采撷的野菜,也有从农田里收获的时蔬,从西江河上捕捞上来的鱼虾。当地的资源和山水环境,成全了有农家特色的美食。同样,在菜式制作上,娇姐花费了不少心思,有了几年大排档的饮食经验,娇姐懂得现代人追求返朴归真的饮食心理,她用稻草“炮制”的狗肉,用柴火炖出的老火汤,还有特色野菜等,都大受食客欢迎。最近美食园推出的“三不沾茶香猪手”、“即宰黄牛仔”、“即宰古马宴”等佳肴,还是以农家风味招徕食客。

  “食无贵贱,适口者珍。”专做农家菜的娇姐对这点颇有体会。说到营养,不一定要鲍参翅肚,山珍海味。在农家美食园,给客人端上一大碗“番薯粥”,吃腻大鱼大肉的都市人越吃越有滋味,脾胃大开。

  食客找到了美食,而娇姐也找到知音。农家美食园已经成为吃农家菜的好去处,应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老话,每逢周末,这里便停了不少车子。

  大盆菜里头的故事

  在江门的食肆,“盆菜”并不多见。农家美食园的主打菜式“大盆菜”深得食客欢迎。

  说起盆菜,娇姐不由又讲起故事:相传南宋末年,元军挥兵南下,宋帝赵昺逃难到新会,正当随从四出张罗食物之际,当时的村民得悉皇帝驾临,为表心意,纷纷将家中最珍贵的食物以木盆盛载贡献出来。另外,村民又挖空心思,将杂菜一层一层排在下面,鸡、鹅、猪肉等好菜则放置在木盆顶层,不致失礼。一盆盆百家菜香气四溢,饥肠辘辘的宋军饱食一顿。

  故事终归故事,盆菜历史悠久,在香港元朗和深圳、潮州一带比较盛行。娇姐说,别的盆菜都是放蠔豉、鲍鱼等,而她做的“盆菜”是就地取材,用上焖鹅、焖猪手、蹄筋、冬菇、鸡等材料陈铺在上,底部再放一些萝卜、芋头、绍菜等蔬菜,充满乡村风味,吃起来也很美味。

  本版撰文摄影文志华

  图:

  娇姐端着自创的“三不沾茶香猪手”笑容满面。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