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15日报系:蹬三轮助学300人谁是最可敬的人?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5日11:08 人民网

  人民日报社论

  人民日报评论员: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创新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思想一脉相承,

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人民日报今观察:中央纪检组长为啥“发火”了?

  老子管煤炭当局长,儿子辖区内开煤矿。一接到禁止干部参与小煤矿经营的通知,局长官也不当了,马上要求提前退休,而市委居然予以批准,还保留“待遇”。这样的奇事,谁听了都会觉得不妥,难怪中央纪检组长“发火”!

  人民日报今日谈:看天供暖好不好?

  假如天气很暖和,供暖不但失去了意义,还造成很大浪费。据核算,济南仅一天的燃煤费用就有350万元,还不包括水、电、人员工资、设备损耗等。假如,类似城市都能“看天供暖”,那该能节约多少啊!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蹬三轮助学300人谁是最可敬的人?

  蹬一辆三轮,助学300人,留爱津城;十几载努力,捐款30万元,感动百姓。白芳礼老人以至虔至诚的人格魅力,烛照世道人心。这位每个月只有600元退休金的老人,靠蹬三轮车的微薄收入为贫困学子捐款30多万元,他自己却一杯凉水一口馍,长期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对他的义举,很多人赞不绝口;但也有人冷言冷语,说老人家“图出名,神经病,没嘛用”。对此,白芳礼老人也曾伤心落泪,却从未动摇过捐资助学的决心。他到学校捐款,经常撂下钱就走,不喝一碗水,也不留姓名。他去世后,很多七八十岁的老人在他的灵堂痛哭失声。一位八旬老人流着泪说:“老哥哥,您给我们这一代人争脸了,我们不如您,您受累了。”

  人民日报大地漫笔:巴金故居的“一块牌子主义”

  巴金诞生于成都正通顺街,其故居早已不复存在。一九八五年,四川省作家协会给省委省政府写了报告,要求恢复巴金故居。省委同意了,但巴金知道后不同意,说:“不要恢复故居,如果将来要搞点纪念,可以在旧址钉一个牌子,上面写‘作家巴金诞生在这里,并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就行了。”以后,他始终坚持这一点。

  海外版望海楼:东亚特性正在形成

  有的学者认为,东亚经济一体化建设是一个过程,不需要谈论什么特性。持这种看法的人可能没有理解什么是特性。所谓东亚特性,是东亚国家共同的特点,也是大家在致力于建设东亚共同体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游戏规则。游戏规则是一个地区集团特性的集中体现。拿东亚人的游戏规则同其他地区的游戏规则比较,有相同也有不同,这不正好说明东亚的特性正在形成吗?因为如果没有这样的特性,这样的游戏规则,东亚共同体的建设是不可想象的,东亚经济一体化迄今为止所取得的成就也是不可想象的。

  海外版凭海临风:听证会一“听”了之有啥用?

  11月8日,杭州市物价局召开出租车调价听证会,对杭州市出租车的租价做出一定幅度的涨价调整。7月21日长沙、7月26日南京、8月4日合肥,随着燃油价格的上涨,全国各地纷纷举行了出租车价格调整听证会,结果是出租车租价无一例外并且将毫无悬念地“涨”声一片。

  华东新闻热评:从“陪读村”看父母的身教言传

  据分析,陪读父母大多数有一份“补偿心理”,因为自己年轻时没有机会读书,所以把对未来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子女身上。这种看似极具牺牲精神的做法背后,其实是家长对自己人生价值的过早放弃。他们对自己的事业和追求全然已无所求,而只是希望通过孩子的成功来实现未来的幸福。

  华东新闻热评:派“生探”如此提高升学率?

  在升学率问题上,似乎一直重复着一种恶性循环:为了提高升学率,不少学校挤压学生的作息时间,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然后全社会呼吁:救救孩子;再然后就是管理部门出台措施,为学生减负。可是惟升学率马首是瞻者还是能找到各种规避的方法。譬如,“生探”的出现。也许发明“生探”的人还在沾沾自喜:我没有补课,没有天天考试,升学率照样高,因为我有最好的学生。关键在招生的时候,我就把差生拒之门外。如果不是这样,他们怎敢在大谈素质教育的今天,公然开会推广这种提高升学率的经验!

  华南新闻今日话题:“水货”福娃现身让谁难堪了?

  “水货”福娃现身市场,一方面说明奥运特许商品打假从奥运特许商品一经推出就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另一方面表明奥运特许经营的理念并没有如同奥运理想那样深入人心,尤其是没有在商家的经营理念中得到体现。同时也反映出市场管理部门在打击造假、售假斗争中并没有扭转假冒伪劣商品泛滥的被动局面。

  华南新闻今日话题:草苫子遭封杀"黄金"市场如此夭折?

  5年前,河南省扶沟县城郊乡李堂村村民因编织、贩卖草苫子致富,被该乡树为典型。该县县委机关报也曾用3/4的版面,对首吃螃蟹的村民李顺来进行了报道。稻草变“黄金”,草苫子市场也就变成了当地群众口中致富的“黄金”市场。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