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王建:探索全球化、本土化下的亚洲大众文化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5日14:18 人民网

  “哈韩”、“哈日”的时尚风潮也吹进了本次北京论坛。无论是村上春树、日本动漫,还是现在正在热炒的韩剧,都将成为云集北京的各国学者们讨论话题中的一部分。

  “我们的最大特色就是‘杂’。”作为本次2005年“北京论坛”大众文化分论坛的坛主,北大外国语学院副院长王建副教授为大众文化分论坛作了一句话的概括。无论是从人员构成,还是学术讨论范围来讲,大众文化分论坛都显示出了它的独树一帜。王建说:“我

们将真正实现跨领域、跨学科的对话。”

  目前报名参加大众文化论坛的学者已超过70人,国籍几乎覆盖了亚洲所有的国家。菲律宾、孟加拉等国家派出了文化教育部门的官员、大学校长等教育界高层专程来参加论坛。非洲的埃及也派出学者前来参加关于阿拉伯文化的讨论。“相比于别的论坛,我们的一大不同就是要按国别讨论议题,因而也体现了极强的亚洲代表性,是对今年关注亚洲主题的很好呼应。”王建说。

  本次大众文化分论坛的主题为:“大众文化在亚洲:全球化、区域化和本土化”,旨在探讨亚洲背景下大众文化的起源、形式、结构、功能和定位。论坛将着重讨论亚洲大众文化与外来影响之间的冲突,特别是全球化背景下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区域化浪潮下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本土化浪潮下不同文化对传统和创新的态度及对策。

  “‘大众文化’这个概念很宽泛,所以我们的讨论范围也很宽泛。”王建介绍说。这次论坛既会涉及大众文化基本概念等一般性问题,也会详细讨论具体国家的本土化生存和宗教问题的个案,还会从学理角度对大众文化在文学艺术和影视剧作中的本土化和全球化体现进行分析。届时,大众分化分论坛将会有许多围绕文化“热点”问题的主题演讲。如菲律宾学者沃吉里奥?亚玛瑞尔的《在全球化时代定位菲律宾人的大众形象》,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陈卫星的《现代性的一种叙事--对当代韩国电影的一种认识》,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傅谨的《东方文化的身份认同――从梅兰芳访美谈起》,美国学者刘康的《怀旧的合法化:论今日中国的革命题材电影和电视剧》等,相信会吸引学术界内外的不少眼球。

  本次的大众文化论坛是首届“北京论坛”中所没有的。王建解释说,这是为与论坛的主题相适应所做出的调整。首届“北京论坛”从全球定位,所以相应的也是以外国文学为主题的论坛。今年的主题着眼于亚洲,主办方便突破了文学范围的限制,将议题扩展为大众文化,从而拓宽了国家间的对话空间。

  “一定会比上一届更好。”王建对本次论坛充满了期望。他认为,这样大规模的学术论坛对学术界是个好事,云集世界上众多的著名学者为北大提供了学术交流机会,能够拓宽参与者的学术视野,也能为北大建立更多的学术联系。而对于北京,“北京论坛”更多是一种象征,展现的是这座城市一种开放的姿态。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