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吉林白山市江源县农民向空间要增收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5日20:49 人民网

  人民网11月15日讯记者刘亮明:“九山半水半分田”是地处长白山区的吉林省白山市江源县的真实写照。多年来,山多耕地少的自然条件制约着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给农民增收造成很大限制。近几年,当地党委政府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结构调整为突破口,在“特色”“绿色”上狠下工夫,充分应用农业适用技术,发展立体农业,向空间要效益,要增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喜人局面。

  10月末,记者来到江源县砟子镇八宝村。进村就看到家家户户房前屋后的新景观:前院里摆放的是一层层正在晾晒的鲜蘑和黑木耳,屋后是一座座吸热的黑色塑料大棚。走进大棚,只见一排排简易木头架上挂满了食用菌袋,菌袋上长满了厚实的鲜蘑或黑木耳。“这每个大棚都是聚宝盆、摇钱树。一亩能顶100亩的收入。”指着自家的蘑菇大棚,八宝村四社44岁的村民刘贵君满脸得意。他家在屋后的坡地上建了一座不足2分地的大棚,满登登地种植了5000多袋圆菇,至少可以收入1万多元,加上他培育的菌种袋,全家3口人的总收入至少要超过3万元。如果按过去的老办法耕作,他大棚的2分地收入最多也就100元左右。

  八宝村四社共有200多户600多人,每人平均耕地不足4分。过去村民辛苦一年,人均收入就2000多元,勉强能“混个饱肚子”。2002年,农业科技人员向农民讲授食用菌栽培技术,农民当年就尝到了甜头,此后,栽培蘑菇、木耳等食用菌成了四社农民增收致富的主打项目。每年全社的食用菌总收入都在210万元以上,仅此一项人均收入就是3500元。因为增收可以从空间获得,四社近两年还退耕还林还草100多亩,保护了村上的生态环境。

  大阳岔镇坐落在大山里,耕地少而零碎。过去还可靠着林业赚些钱,但禁止滥采伐后,农民增加收入就十分困难。2001年,镇党委和政府根据农民生产资金缺乏的情况,积极与镇上的国营林场协商,达成了企业与农户联合搞香菇、黑木耳等食用菌的栽培。林场利用锯末等下脚料制作菌种袋,以赊销的方式供农民栽培,农民把产品全部交林场包销,林场陆续抵扣菌袋款。这一做法使农民不用先付成本就可赚钱,特别是从耕地匮乏的增收困境中解脱出来,实现了企业与农民双赢。

  在农民刘凤琴依山而建的院子里,一座占地2分多的塑料大棚里,一层层的香菇从地上直种到棚顶。她家3口人,丈夫在林场上班,今年她一个人从林场赊来4200袋香菇菌,在5个多月的生产期里,可以产6茬香菇,纯收入要超过8000元。她兴奋地说:“科学真神了,不用土地,架子上都能长出赚钱的东西来。”过去她就愁山区没耕地,过不了日子,现在靠适用技术不到半年就把钱挣了,其他时间,她还可以在镇上打点零工,还能挣近1000元。镇长张贵禄介绍,大阳岔镇共900多农户,家家都种香菇和木耳,仅此每年就可为农民人均增收近3000元。近两年,全镇虽然从仅有的4000多亩山地中又退耕还林800多亩,但全镇人均收入却达到4600多元。

  食用菌栽培技术使当地农民可以向空间要增收,这使当地农民摆脱了耕地少、增收难的困境。去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到3200元。今年,江源县食用菌栽培已近800万袋,退耕还林还草3万多亩,被称为绿色银行的中草药种植发展迅速,药材留存面积已达到1.2亩,人均纯收入还将增加400元左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