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心中时刻有国防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6日02:44 安徽在线-安徽日报

  [编者按]2005年度征兵工作正在全省展开。依法服兵役是每个青年应尽的义务,“保家卫国”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这里讲述的几个人物故事,他们中有的身在军营,直接为国防事业效力;有的已转业到地方,还心系国防,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国防再作贡献。

  听说今年征兵开始的消息,太和县蔡庙镇蔡北自然村的王德坤老人,立即来到镇武装部,为正上高中的二孙子王亚龙报了名。

  仔细算起来,王德坤老人一家已出了9个兵。他自己当过兵,四个儿子当过兵,大孙子正当兵,再加上他的大哥王德胜一家三个兵,王家算得上是“兵员世家”了。

  说起王德坤的故事,蔡庙镇的领导都清楚。1955年秋,19岁的王德坤听到接兵的消息,马上写信告诉曾参加入朝作战、刚转业到新疆建设兵团的大哥王德胜,他也要像大哥大嫂那样成为一名军人,报效国家。由于当时生活条件艰苦,19岁的王德坤长得很瘦弱,看起来像个十四、五岁的“大小孩”,来接兵的干部见了,只好摇摇头,劝他回去养好身子。听说不让当兵,一个大小伙子竟当着好多人哭起了鼻子。接兵干部挡不住他的一腔报国热情和软磨硬泡,最后把他作“特招”对象带到了部队。勤能补拙。到部队后,他白天刻苦训练,晚上加班学文化,短短一年时间,一个瘦弱的农村娃练成了一个“武状元”。第二年他还入了党,当了班长。

  1959年4月,当兵三年多的王德坤正赶上部队减编,他只好带着几分惆怅回到了家乡。回到家乡后,他心里想的还是部队。又过了三个多月,正赶上当年的夏季征兵,他又毫不犹豫站到了应征第一线,凭借过硬的素质和体格,被本县征兵的县武警中队领导相中带到了警营。由于拼命的工作,过度的劳累,他不幸染上了肺病,只能带着遗憾再次离开可爱的部队回家。回乡后,他挑起了大队民兵连长的担子。在这个岗位上,他继续执着于国防建设,所在大队每年的征兵任务都是全镇第一个完成,且兵员质量最好。

  日月如梭。王德坤把他的那份军营不了情,寄托在了慢慢长大的儿子们身上。1981年,老大王瑞红已满18岁了,他就与老伴商量想让瑞红去当兵。知夫莫如妻,相处近二十年的妻子早就看透了他想让孩子圆其军营梦的心理,爽快地答应了。王瑞红就在这年秋天穿上军装走进了军营。后来,除了老二、老三、老五因为体检不过关,没能穿上军装外,四子永泉、六子建才、七子王政都被王德坤一个个送进了军营。远在新疆的王德胜听说弟弟把几个孩子都送到了部队,也把留在身边照顾自己的小儿子建华送到了部队。

  孩子们到部队后,像当年父辈那样,刻苦训练,勤奋工作,老大瑞红、老四永泉到部队的第二年就入了党、当了班长,后又都转为专业军士。老六建才、老七王政到部队后,也先后入了党、当了班长,转了士官,并多次立功受奖。而远在新疆的王建华,更是成长为一名少校军官。看着孩子们在军营里个个有出息,王德坤老人有说不出的高兴。2003年,老大王瑞红的儿子王龙17岁高中毕业,在王德坤劝说下,也像他的爷爷、父亲那样走进了军营。

  “当兵前,我大字识不了一箩筐,是部队每天一小时的文化课让我达到了初中文化,能读报,能算账,如果不是部队的培养,说不定我现在还在打着光棍呢。”说起了送子当兵的事,王德坤老人一脸的兴奋和骄傲,他对太和县县委常委、人武部政委樊石、人武部部长刘彦龙说:“孩子到部队咋不好呢?军队是所大学校、大熔炉,纪律严明,要求高,他们到部队既可以学到军事、文化,也能把身体练得棒棒的。当兵虽说苦了点,对磨炼他们的意志有好处,再说了,你不当兵我不当兵,那咱们的国家谁来保卫?”质朴的话语中,透出老人一片真挚的报国之心。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