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闯出华语电影新天地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6日03:44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闯出华语电影新天地
导演张扬在座谈会上发言

  第十四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日前在海南三亚举行了两岸新片创作座谈会。来自内地和港台地区的电影编导、演员和专家学者聚集一堂,就两岸及香港新片创作现状进行研讨,并为华语电影更加密切地合作献计献策。

  呼吁重视电影剧本创作

  “电影的核心竞争力是从剧本开始的,编剧是拍片接力赛的第一棒,如果说导演是重要的,演员是主要的,制片是必要的,那么编剧就是首要的。”王兴东是国产新片《生死牛玉儒》的编剧。他认为,目前电影界对编剧存在内部歧视现象,比如新建的中国电影博物馆里陈列的百年电影百名影人中,居然没有一个是编剧;在内地的一个电影节上,组织方竟然不准他和同为编剧的夫人王浙滨走红地毯,说只有明星才能走。

  香港电影协会主席洪祖星也认为,一部好剧本没有一流导演、一流明星,仍然有可能拍出好电影;可是没有好剧本,有了再好的导演、明星,也不可能有好电影的诞生。美国制片人曾经告诉他,在好莱坞可以临时换演员、换场景,但谁都不能随便改剧本。他希望香港和内地的编剧能加强剧本创作的合作,联合编剧,才能更有希望吸引资本,把中国电影推向世界。

  台湾中影公司制片部负责人余崇吉透露,陆川写的剧本《寻枪》和马俪文写的《我们俩》当年都曾经参加台湾的剧本评比,他也非常看好它们,但种种原因没有合作成。他希望大陆的好编剧能继续找他交流沟通,他所在的公司很愿意合作拍片。

  期望理顺发行放映机制

  青年导演张扬的新片《向日葵》不久前在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上获得最佳导演奖和最佳摄影奖。该片凭着良好的海外发行,顺利收回1200万元人民币的投资,但在内地影院票房却十分惨淡,在有的大城市仅仅演了一天就被撤下,因为平均每场只有3个观众。张扬十分感慨,为了这部电影他努力了好几年,只有通过流通领域进入观众视线,才算完成了电影的全过程,否则就是从业人员生命的浪费和投资的浪费。他认为,由于内地发行、放映渠道和机制不健全,现在只有投资上亿的电影才风光,中小投资的电影处境越来越困难,只能可悲地在金鸡百花电影节上放几场,有的观众想看这些真正具有灵魂气质、心灵气质的影片,影院里却看不到。

  铁杆影迷鄢泼、梅婷夫妇的经历印证了张扬的话。他们某天到影院去看一部非常想看的国产电影,发现排在晚上最晚的时间,于是先买了一部大片的票看了一场,又逛商场消磨时间,最后终于到点了,结果影院却因观众太少不放了。

  北京保利博纳电影发行公司总经理于冬介绍,电影发行单位现在也面临很大压力,生存空间很小。压力首先来自电影院不够多,建设慢,投资收回要五六年,按照目前的状况估计,内地还要3至5年才能形成影院的成熟机制;其次是国产电影商业性不强,国产电影的竞争对手现在是全世界选出来的20部进口大片,形式格外严峻。

  “拍电影就像做菜,2000元钱可以做一桌,200块钱也可以做一桌。”香港资深导演吴思远说,一部新片出来垮了,并不稀奇,也不要抱怨。电影小要有小的特色,要努力开动脑筋在题材选择和推广宣传上出奇制胜,小电影非常卖座的情况也常常发生,比如他做的小片《导盲犬小Q》就非常成功地达到了全国票房600万元人民币的可喜成绩。

  新政促发展新人已冒尖

  香港资深导演吴思远受惠于内地电影新政,已率先在内地投资建设了4家电影院,经营良好。他认为中央给予香港影片的优惠政策,事实上促进了香港电影事业发展,但有关管理层的思路在分级制、拍摄题材方面还应更开放些。他也希望香港电影在目前充分利用内地给予香港合拍片以国产片待遇的同时,努力保留自己的特色,“无论内地还是香港、台湾地区,都要拍好看的电影,不能每年就等着那两三部票房过亿的大片救市。”

  “政策支持不可缺位!”上海电影公司副总经理汪天云说,“明年是中国加入WTO第五年,更多国外大片要进入中国市场,中国电影未来战略是什么?”他建议国家在发展商业片外,能给电影新人和低成本电影、艺术片以重奖和补贴。

  去年内地电影票房突破15亿元,今年约20亿元,明年有望达30亿元。面对危机和机遇,吴思远和汪天云呼吁,两岸及香港都应多给新人平台,鼓励新人新作,第二个电影百年辉煌需要新团队。著名电影教育家、导演郑洞天以及王兴东则认为,现在已经出现了一大批三四十岁的自编自导、作家式的电影人,并且形成了一股“势力”,可以为今后中国电影的腾飞担当重任。

  于冬从发行市场角度看到两岸合作的广阔空间。两岸应该合在一起做大华语电影,各地的电视版权、音像版权加在一起,应该有七八百万元的收入,达到了中等的艺术片和商业电影的投资额度。他建议两岸研究“通吃”的电影题材,两岸演员合作,可以将电影卖到东南亚、欧洲、北美,甚至世界各地,这样华语电影市场更宽阔,就能够取得投资回报,进行电影创作的良性循环。

  “中国文化就是我们合作的基础,同文同种,创作素材应该是来自同一个源头,能跟好莱坞竞争的,就应该是他们拍不了的中国故事。”郑洞天认为,20多年来,两岸及香港一直在进行合作,有过磕磕绊绊,也取得过一些成绩,但还缺乏显

  著的成果,主要是过去一直没有从理性上特别明晰地寻求合作、共存的理念,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都没有好好研究。“只有两岸及香港相互渗透,内地和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的电影共同合作、共同繁荣,才是中国电影的真正繁荣!”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11月16日第七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