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读者》成为高考作文的“风向标”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6日04:50 辽沈晚报

  《读者》杂志在中国的名望始终不小,品牌价值更是在全国近万份期刊杂志中位居第一。而近日传出的一则消息,又让人们对这本杂志有了更多的关注:有关人士经过对比分析近年来的高考作文试题,发现与《读者》所刊登的许多内容不谋而合。

  主题趋同

  2004年全国卷(四),要求通过一个哲理故事,即窗前可以看到很多人,镜子前只能看到自己,以“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为话题作文。这个哲理故事曾在2001年第1期的《读者》上出现过,原文标题是《在金钱与世界之间》。再如2005年四川高考作文题目是“记忆与铭记“,全国卷(三)是相同题目的材料作文。这个故事也在《读者》2002年第13期《洒扫心灵》一文中出现过,相信考生如果在进入考场前看过这篇文章,精确切题应该不成问题。

  近年来,高考作文所承载的意义,越来越体现整个社会的文化取向和价值判断。例如今年江苏是以“凤头猪肚豹尾”来思考人生、事业的话题作文;山东以“双赢的智慧”讨论现代社会的竞争和生存智慧;上海要求对当今文化生活作一番审视和辨析;天津的《留给明天》、重庆的《自嘲》要求对生活进行自省和体味等等;而这些恰恰暗合了《读者》多元的文化追求。《读者》始终保持与时代同步,坚持阳光主题,以强烈的人文关怀为主调,这与高考作文命题的价值取向几乎完全一致。

  看《读者》的孩子不会变坏

  事实上高考作文与《读者》不谋而合,也与《读者》除了陶冶性情、开阔事业之外,还有助于提高写作水平有关。在校园中也依然风行的《读者》,就发生过很多与之有关的现象,即每年高考状元在接受访谈时,常常不约而同地提到《读者》对提高写作水平的帮助。老师们也说,读《读者》的孩子不会变坏。在一些学校,有的语文老师为了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经常在班上朗读《读者》的文章,还有的专门开设了《读者》阅读课。看来老师们的提倡和要求并不是随意而为的。 主任记者 田原整理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