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6日07:16 河南报业网-河南日报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
阅读提示

  本刊11月2日刊登了《技工,新时期的紧缺人才》一组文章,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反响。许多读者来电来信对这组报道表示称赞的同时,也进一步询问有关职业教育的情况。那么

,面对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七届十次全会提出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抓紧培养专业化高技能人才的新形势,面对全国职业教育会议对职业学校提出的新要求,面对企业急需大量技术工人的现状,作为培养技术工人中坚力量的中等职业学校又该如何办?我们该怎样发展和完善职教体系?为此,本刊继续策划了一组“关注职业教育”的报道,将分期刊出,以飨读者。

  出版学校的“特殊学生”

  今年9月5日,在扔下书本10年后,浓眉大眼、精明干练的郑炜又背着行囊走进了校园,成了河南省出版学校印刷技术专业的一名学生。

  河南省出版学校校长周群仓说:“他是我们学校的一个‘特殊学生’。”

  说他特殊,因为来校之前,他是河南永成彩色印刷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之一。

  一个公司负责人为何又走进了校园呢?

  郑炜说:“随着公司的发展,我觉得自己的知识越来越不够用,特别是印刷方面的知识。可以说,在印刷上,我是一个门外汉。一个门外汉怎么能管理好现代化的企业呢?一个门外汉又会把企业带向什么地方呢?”

  在家人的鼓励下,有着强烈事业心和求知欲的他毅然决定去“充电”。

  郑炜说:“在工作中,我常常被很多问题所困扰,我就是带着那些问题来上学的。因为目的很明确,我学习的劲头自然就非常足。”

  现在,郑炜已在校学习了两个月,他说:“虽然时间很短,但我觉得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以前买卷筒纸,厂家问要什么纸,我就说纵向的,觉得纵向的好用。前几天老师讲到了纸张这一知识点,我才知道我错了:我们的机器是对开机,应买横向的,因为横向纸用刀切开后就变成了纵向的,这才有利于印刷。这看似一件小事,但对一个企业的负责人来说,连这么简单的知识都不懂,工人怎么能服你?怎能管理好企业?”

  周末的时候,一有时间,郑炜还把他的同学带到永成公司去实习。他说:“如果没有实际操作,老师讲的有些知识我们还不能完全弄懂,因为想像和实际操作是两码事,而学校实习工厂的机位又太少。一上机操作,那些知识我们一下子就明白了,学得非常快。”

  在我省一些职业学校,除了初、高中毕业生之外,像郑炜这样的“特殊学生”还有不少。这使一些学校的领导敏锐地感觉到,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和青年学生自身的需求,“特殊生”会越来越多,是新的生源力量。

  但是,这些年,特别是高校连续大规模扩招后,职业学校的不景气不仅令师生感到有些抬不起头,他们还感到,有些问题亟待解决。

  职业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赵惠青是河南省出版学校的教务科科长,她说:“职业学校面临的一些问题,不仅在我们学校存在,其他学校同样也有。”

  赵惠青说:“第一是学生的德育教育问题。现在,我们招收的学生很多都是连最差的高中都考不上的,甚至有些连九年义务教育都没有完成。相对其他类别学校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能力差、自控能力差、个人的综合素质较低。如何尽快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是职业学校面临的一大问题。

  “第二是实践教学基地问题。现在,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如果学生不具备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他们毕业后很难让用人单位满意。现在,由于各职业学校经费有限,实习工厂很难满足学生提高动手能力的要求。

  “第三是师资力量问题。没有高质量的教师,怎能教出高质量的学生?目前,职业学校最需要的是‘双师型’教师,就是既是工程师、又是教师。而这一要求,一些教师特别是年龄较大的教师很难达到。

  “第四是教材问题。基础教育和大学教育都重视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职业教育只要够用、实用、适用就行了。由于受基础教育和大学教育的影响,职业教育的教材还不能适应形势的要求。现在我们发给学生的教材仅仅是一个辅助性的东西,重要的是教师的教案和讲义。比如说,‘印刷化学’这门课,我们只给学生讲和这一专业结合较紧的几个知识点,直接服务于专业教学。那些学生学不会、用不上、耽误时间的东西我们就不讲了。”

  如何让学生成为“大好佬”

  虽然目前有很多问题困扰着职业学校的发展,但一些学校并没有止步,而是在积极探索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比如,有些学校的实习工厂引进企业、与企业联合办学、引进有一技之长的教师、工读结合等等。

  “2000年,我们学校开了一个‘职业学校如何办’的研讨会。校领导带领大家深入印刷出版行业第一线和有关部门,了解市场行情、听取各方意见,明确了新时期职业学校应为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培养中等专业技术人才。最后,我们认为应走‘工读结合’的路子。”河南省出版学校校务委员王连琴说。

  张西霞家庭经济条件不太好,2002年,她靠自己打工挣来的钱走进了河南省出版学校。一年后,钱花完了。此时正好有单位招聘,她向学校提出半工半读的申请,学校很快批准了她的申请。之后,她一边工作一边读书,解决了生活和学费的难题。在工作的同时,张西霞并没有荒废学业,今年6月,她顺利拿到了毕业证书。

  王连琴说:“张西霞的这种形式我们称之为‘半工半读’型。几年来,我们根据不同专业的不同情况,还初步探索出了工读结合的其他几种模式,比如,工学交替型、顶岗实习型、勤工俭学型等。”

  谈到工读结合的好处,周群仓总爱引用教育家陶行知的一首诗:“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开天辟地的大好佬。”

  是机遇,也是挑战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七届十次全会都提出要抓紧培养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同时,国家经济这几年加速发展,而高技能人才越来越缺,这对职业学校来说,是一个发展的大好机遇。”周群仓说。

  他又说,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为人们的观念和认识的转变是需要时间的。现在,很多学生和家长重学历、轻技能,只要有上高中的一线希望,就不会上职业学校。他们认为,上了高中才能考上大学,才有光宗耀祖、“成才”的希望。“但我相信,人们观念会逐渐转变的。因为他们会慢慢认识到,人才队伍的构成像金字塔,越往下,人才市场的需求量越大、越好就业。等人们的观念转变过来了,职业学校才会步入一个良性的发展轨道。我想,完成这一目标不成问题,因为有市场在制约着它。

  “同时,我认为,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这是职业学校的根本任务。以前有人说,职业学校的学生也能考大学,就往这个路子上发展。但这可能吗?职业学校的学生能考过普通高中的学生吗?所以我说,脱离了就业,就不是职业学校。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是检验一个职业学校最重要的标准。

  “虽然今后职业教育将会有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但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冷静应对,因为机遇同时也是挑战。如果我们认为机遇来了,不思进取、不转变办学观念、不走向市场,而坐等生源、坐等用人单位找上门,那么,学校肯定办不好。”

  所以,周群仓认为,职业学校一定要根据各自的情况定好位,研究专业设置如何更贴近市场的需求等。同时,教学必须突出实用性,让学生在校期间能更多地解决些实际问题,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质量才会高。

  “我相信,只要我们能抓住这一充满挑战性的机遇,职业学校一定会走出寒冬,迎来一个百花盛开的艳阳天。”周群仓自信地说。⑤5

  □本报记者秦兴利

  相关链接

  职业教育与企业发展相互促进

  成思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职业教育社理事长):教育要起飞,不仅要有“躯干”,还要有“两翼”。义务教育是“躯干”、是基础,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是“两翼”。两翼齐飞,教育才能真正发展。

  我们的职业教育一是不仅要培养技术人才,还要培养他们的敬业精神,同时要塑造企业文化。二是培养手脑并用、知识和技能兼备的人才。三是职业教育能开创一种创新的环境,增强企业的核心能力。创新更重要的是培养职工的核心能力。核心能力实际上是企业的“树根”,只有“根深”才能“叶茂”。因此,职业教育对企业的发展是很有帮助的。

  为什么要让

  职业教育热起来?

  周满生(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首先是解决技能人才短缺的关键环节和迫切需要。比如说,目前我国数控技术应用领域的操作人员每年需增加100万人,汽车维修行业每年需新增30万人,但是这些领域的技术人才严重不足,必须靠职业教育来解决。

  我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低,劳动力素质是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在发达国家制造业中,高级技师及技师、高级工、初级工及中级工的比例为35∶50∶15,我国沿海一个省会城市的抽样调查比例则为2∶4∶94。先进的技术可以引进,现代的管理模式可以借鉴,高精尖人才也可以引进,但大批量的技术工人是不可能引进的,只能靠职业教育来解决。

  刘占山(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加强职业教育,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农民进城务工,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是,相当一部分劳动力是在城乡之间流动就业:城里有工作时,就到城里打工;城里没工作时,就回乡务农。要使这些处于流动状态的农民及其子女具备生存和持续发展的本领,离不开职业教育与培训。⑤5(摄影陈建)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