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南京城市防洪难拿高分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6日07:33 南京报业网

  □金陵晚报记者黄韬

  【金陵晚报报道】 “我国城市防洪简介”,落款“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11月15日上午9点,钟山宾馆3楼会议厅,投影仪打出以上字幕。2005年全国防洪暴露出哪些问题?2006年的防洪工作怎样未雨绸缪?话题的抛出让会场迅速安静下来。

  【盘点2005】

  

  城市防洪有三大软肋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副处长、高级工程师邓玉梅介绍了目前城市防洪工作主要存在三个问题。

  “防洪指标低是第一个问题”,邓玉梅说,根据对全国403座城市的调查,将防洪指标定位50年一遇洪水的,只占到23.4%,指标定位20年一遇洪水的,只有约32.9%。“由于城建速度的加快,一些新区没有相应的(防洪) 工程保护,已经成了不容忽视的问题”。

  城市内涝严重是防洪工作中第二个需要重视并改善的问题。一些老城区由于没有完善的排水系统及管网,一旦遭遇强降水或者大洪水,内涝的问题就暴露出来。今年夏天近一半福州城区淹水就是表现之一。除了以上两个问题,邓玉梅指出,防洪工程病险隐患多也是在防洪工作中亟待注意的问题。

  【期盼2006】

  

  拒绝“卡特里娜事件”

  2005年8月29日的“卡特里娜”飓风,至少给墨西哥湾造成200亿美元的损失。邓玉梅在发言中表示,当地建有500公里的防洪堤可防4级飓风,卡特里娜登陆时已经降为3级飓风,为何还是造成如此大的灾害?邓玉梅分析指出,由一些防洪堤构筑的“喇叭口”无意中把浪推高、防洪基础有隐患、当地紧急事务署并到国家安全部导致协调能力削弱,都是导致造成灾害的成因。“类似情况在国内一些城市也有,需要引起警惕”。

  邓玉梅同时表示,“卡特里娜事件”还反映出诸如防洪经费的落实、堤坝加固计划的执行延缓等问题,甚至有重旅游开发轻防洪预防的非正常现象……所有这些已经成为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的研究样本,“在明年的防洪工作中,中国要避免类似情况发生”。

  【评点南京】

  防洪细节要“全面发展”

  会场外,记者采访了邓玉梅。提及对于南京防洪工作的评价,邓玉梅说,诸如我市市政部门的7344等工程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但是在其他一些细节,也和其他城市一样存在问题需要改进。如果进行总体评价,南京的城市防洪个别项目可以拿到高分,个别项目仅仅位居中等。“希望所有项目可以全面发展”,邓玉梅说。

  ■新闻附件

  

  7344工程

  南京市市政公用局表示,7344工程是指整治外秦淮河、内秦淮河、金川河、西北护城河、东南护城河、河西水系、南河等7条河道水系,治理玄武湖、莫愁湖、月牙湖等3大湖泊,建设上元门引水厂二期工程,东南护城河引水工程,市政污泥弃置厂工程,城东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等4座厂站设施,全面推进主城区内的排水管网改造工程,改造和新建400公里排水管道。

  立足防50年一遇洪水

  南京防洪工作做得如何?接下来在哪些环节要加大工作力度?昨天,记者(以下简称“记”)采访了市市政公用局副局长朱俊基(以下简称“朱”)。

  记:请问南京防洪指标是什么?朱:我们制定的防洪指标、防洪预案都是针对50年一遇的洪水。从1999年汛后开始,连续6年组织了排水工程建设会战,疏浚整治城市河道,改造束水桥涵,增埋排水管道,新建排水泵站。城市排水设施的硬件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主城区内已基本上做到日降雨量50毫米以下不积水。

  记:个别建筑工地直接把施工产生的泥浆排入下水管道。这些泥浆一旦结块,一定程度上导致下水管道排水不畅。对于这类防洪隐患,有没有具体的办法?

  朱:这一问题已经引起市政部门的注意。全市今年有1100个工地陆续开工,一些施工单位没有按照排水管理条例申报排放。针对这一现象,2000年出台的《南京市城市排水管理办法》已经修订完善并且升级为《南京市排水管理条例》,目前已获南京市人大常委会通过,送省人大常委会审批。

  记:南京也有不少老城区,一旦遭遇大降雨,是否也会像福建一样出现内涝?

  朱:配合道路出新,一些较老的排水管道及时完成扩容,排水能力加强。通过雨污分流的措施,雨水不再和污水流入同一排水管道,发生内涝的可能性因此被降低。新近完成的《南京市主城污水主次干管规划》通过专家论证,即将报市政府审批。规划要求,今后新建和改造城市道路时,必须按照规划铺设污水管道,完善现有排水系统。

  记:针对长江水位和外秦淮河水位不均一的情况,如何防止长江水位高时,江水漫入南京城?

  朱:十运会期间,三汊河闸门已经启用。当长江水位高于外秦淮河水位时,闸门关闭,将长江水拒之城外;一旦到了旱季,外秦淮河水位低于长江水位时闸门开启,引入长江水,保持景观河维持一定水位。

  城建别和防汛“打架”

  

  昨天的“全国城市防洪2005年学术年会”上,一本收录38篇论文的论文集在与会记者中传阅。市城区防汛指挥部办公室工程师孙红环在论文中呼吁——城市建设应兼顾防汛排涝与改善水环境。

  孙红环工程师在论文中指出城市建设和防汛排涝脱节的种种表现:为了增加用地面积,一些具有防汛排涝重要功能的水系,被填埋、造地、修路和盖房,致使许多明河变成了暗渠,原来互通流动的水系变成了支离破碎的污水沟或污水池。

  城市河道整治简单的截弯取直,机械的防洪工程,建立高大的防洪堤,严重影响了原有的城市排水和生态系统。

  河道硬质的驳岸和砌底治理模式,改变了河道原有的综合功能,而且还造成行洪不畅,导致暴雨后积淹水。广泛采用管道排水或依赖防汛工程,而忽略了直接具有防汛排涝功能的水系,增加了防汛负担……

  记者了解到,“城市防洪与城市发展相协调”、“城市水环境建设与管理”、“城市防洪预案与城市排涝、山洪防治预案相结合”等专题,都是此次学术年会的交流内容。

  明年投资2亿用于城市防洪

  “建重于防,防重于抢”,提及南京城市防洪的思想定位,市市政公用局副局长朱俊基如是说。记者了解到,种种举措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当洪水到来时,我们的城市将更加安全。

  据悉,南京接下来将进一步加大城市防洪防汛工作力度,加强排水管网建设,2006年将新建城市防洪防汛设施60项,其中规划及前期项目3项、河道整治26项、泵站建设改造7项、管网改造24项,计划投资2.05亿元,重点对城郊接合部的河道进行清淤护砌改造和城市街巷积淹水片的排水管网改造。

  同时,城区防汛遥测指挥系统已投入使用。通过该系统,可以对城区44处防汛重点设施进行实时监测,其中水位监测点33处,监测泵站39座。该系统采用了多平台、网络化的软件设计方案,在中心站建设了以DLP显示屏为核心的防汛指挥调度中心,纳入了最新的城区数字地图系统,直观、全面地了解城区防汛动态,防汛信息处理更加方便快捷。

  百米防洪大堤种满蔬菜

  六合龙池花园小区后面就是滁河大堤,陈老太每天接送孙女上学都要从大堤上走。从去年开始,就有人在大堤上种蔬菜,陈老太气愤地说:“这个大堤是10年前,我们辛辛苦苦拖土建起来的,就这样给人种蔬菜了,都快连路都走不起来了。”

  陈老太:拆迁农民私自种菜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位于六合龙池陈老太的家中,陈老太说:“住在我们小区里面的,很多都是附近拆迁的农民。他们以前自己都有地种菜,现在没了又想省钱,就想方设法找地种菜,后来他们就打起了滁河大堤的主意。我孙女在滁河大堤边的滁河小学上学,每天早晚我接送孙女都要从大堤上走,现在有的地方根本没办法走路了。”

  记者目击:坝顶挤得不到1米

  说完,陈老太带记者来到了滁河大堤上。还未到大堤,老远就能看到堤坝上一片绿意葱葱,走近一看,几百米的大堤上,全是蔬菜。品种还挺多的,时下有的蔬菜如青菜、萝卜、大蒜、芹菜,蚕豆等在这里都能看到。这些蔬菜一般都种在堤岸上,但也有一部分已经种到了坝顶的路面上,把原来几米宽的坝顶挤得只剩不到一米宽了。

  看着种满蔬菜的大堤,陈老太心疼地说:“这可是10年前,我们辛辛苦苦拖土建起来的啊!就这样种蔬菜,万一破坏了大堤,洪水来了可怎么办啊?”

  村民:人家能种我也能种

  这时,正好有个村民在埋头清理着地里的青菜,她的青菜就种在坝顶。记者问她,怎么会在堤坝上种菜?她回答说:“人家种我也种,我们只是种点自己吃吃,没多种。”记者又问道:“你们种菜有没有经过村委会或其他部门的同意?”她说:“没有!自己想种就种了呗。我们种菜以后,村委会看到了也没说什么。”

  河道管理局:马上派人调查此事

  记者随后向江苏省河道管理局的水政总队反映了此事,一位姓刘的工作人员称,他们马上会派人去调查此事。

  这位工作人员表示,《江苏省水利工程管理条例》第八条第二款中明确规定,禁止在堤坝、渠道上扒口、取土、挖坑、垦种等其他行为。第三十条又规定,违反第八条规定的,县级以上水利部门除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赔偿损失、采取补救措施外,可以并处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和所用机具,处以1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造成重大损失的,经上级水利部门批准,可以处以1万元至10万元的罚款;对有关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应当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编辑涵烁)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