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流动儿童畏惧城市值得反思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6日10:32 大洋网-广州日报

  单士兵

  据报道,日前,广州市教科所对1200名流动儿童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尽管大多数流动儿童在广州居住已超过5年,近三成出生在广州,但仍然有33.1%的孩子常常觉得自己是“外地人”,有20.9%的人对自己外地人的身份存有自卑感,患有“城市畏惧症”。

  流动儿童患上“城市畏惧症”,他们在城市适应方面已经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障碍。显然,这些流动儿童之所以对城市产生畏惧心理,其本质原因还是因为来自社会的排斥在他们内心产生强烈的体验,而这样的排斥的根源就在种种不公平待遇。

  值得警惕的是,对这些流动儿童来说,种种不公平的待遇,产生的也绝不仅仅是畏惧心理,甚至还会形成自闭心理、仇恨心理等。而随着这些流动儿童的成长,这些不健康的心理还会发生特定的“变异”,产生新的社会问题。也正因如此,流动儿童患上“城市畏惧症”,应该是一记警钟,提醒人们应该关注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性问题。

  流动儿童来到城市以后,相对于城市儿童来说,他们不论在生活还是学习上,都更加艰难。很多流动儿童的家庭状况比较贫穷,家庭住房比较紧张。在社会交往方面,流动儿童的特殊处境限制了其人际交往的范围,从而形成了特定的心理特征。这一切,都与所谓的城市主流生活形成较大的反差。

  处于青春期的流动儿童,正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显然,他们艰难的生存环境会直接影响着价值观的树立。当他们的生活常常遭遇不平等、排斥现象时,他们就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流动儿童进入城市后,社会融入和社会排斥会产生极大冲突,如果长期得不到来自城市的包容和尊重,他们的自卑心理就会加剧,从而产生“城市畏惧症”。

  流动儿童从农村来到城市,环境的变迁迫使他们在心理和行为上加以调整,以更好地适应新环境。但是,仅仅靠他们自我的心理调节是根本无法实现良好的城市适应和城市融入的。那些户籍制度及由此引起的身份差别、城市繁荣和自身生活的贫穷的强烈反差,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改变,这些流动儿童的心灵就会有畸变的可能,他们的“城市梦想”显然就会破碎,这也是为何那么多流动儿童渴望回老家生活的原因。而他们种种心理渴望无法达到满足,就会产生新的心理问题,带来新的社会问题。

  可见,如何加快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进程,使他们在新的环境下,摆脱他们父辈那种边缘人的命运,真正融入社会的主流,是个急需解决的社会课题。显然,没有政策的宽容,就根本无法消除种种对流动人员、外来人员的社会排斥现象,那些流动儿童少年和他们的父母就会对现实社会产生更多的迷茫和忧虑心理,他们对所居住城市的认同程度和融入程度就会大大降低。

  因此,流动儿童患上“城市畏惧症”这样的现实应该成为一个信号,提醒那些城市建设与管理的制度设计者,应该具备宽容的胸怀,不断自省的意识,去仔细想想,当前在我们的城市里,还有哪些针对流动群体设置的“歧视的门槛”;还有哪些有损于流动人员发展的制度障碍。只有当我们真正把流动人员平等地纳入城市日常管理和服务的对象,而不是当作暂住人口采取临时性措施对待,真正消除了种种“制度排斥”,那些流动儿童才能真正体会来自城市的温暖,适应城市的生活,不再产生“城市畏惧症”。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