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林漫笔:我们为什么缺少慈善家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6日12:53 兰州晨报

  11月13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流通与消费研究室主任陈新年在天津透露:国内工商注册登记的企业超过1000万家,但有过捐赠记录的不超过10万家,99%的企业从来没有参与过捐赠。

  陈新年就此作了一个比较:我国国内现有的大大小小100多家慈善公益组织所掌握的资金总计,仅占到国内GDP的0.1%,国内目前规模最大的两家慈善公益组织——

中华慈善总会和中国青基会,一年运作的公益善款分别只有8000万元和6000万元,其余的公益组织,维系困难;而美国通过第三次分配的财富,占到了美国GDP的9%,美国的富裕阶层每年通过各类基金会做出的慈善公益捐助有6700多亿美元。

  两相比较,差距实在大得可以。

  但是我们需要明白的一点是,就慈善捐赠,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可比性。

  不说企业文化和企业家的精神、价值取向,单说经济发展水平,就没有放在一块儿比较的可能。我们应该细究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中国的企业和个人捐赠不积极?

  陈新年的分析直指制度:一是税收,目前国内法律不像欧美等国家,对慈善捐助并无免税待遇;二是国内慈善公益组织多为“官办”性质,影响力不够;三是善款不能做到善用。

  这种分析应该说不无道理。制度安排上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制约了中国企业和个人捐赠的积极性,但是,这种分析只是指出了问题的一个方面。除了制度上的原因,还有一个原因似乎不应该忽略过去,即企业家的心理因素。不是有句俗话说“树大招风”么?国内的企业家生发于传统文化,很难说不对此有所忌惮的。不过,企业家所怕的“风”,不一定就是一些权威人士夸夸其谈的来自民间贫穷者的“仇富”心理,恐怕更多的,是与企业发生千丝万缕联系的政府有关部门的“追富”的手。慈善榜上频频亮相,会不会引来“追富”的手,很不好说;迫于应付“追富”的手,会不会减少或者索性不在慈善榜上亮相,同样不好说。记得去年省城媒体曾有报道,兰州市一家著名房地产企业的代表在省政府召开的恳谈会上大倒苦水,说每到年关、节日,一些政府部门的大人先生们就会“登门拜访”,“无事不登三宝殿”,意思当然再明白不过:就是为各自的一些活动拉“赞助”。至于这类活动究竟是为了给第三者提供道义上的帮助,或者根本就是为了给人家自个儿搞点福利,那就只有天知道了。据我所知,这家企业在助学等方面还是有所作为的。那么,这家企业在政府有关部门需要的“赞助”方面,能不、敢不“有所作为”吗?

  由此而衍生出来的一个问题是,中国的企业和企业家为政府有关部门的“公公婆婆”们支付的隐性捐赠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数目呢?似乎没有人做过调查,恐怕任谁也很难做出调查。所以,要我说,在中国,不是没有慈善的企业,不是没有慈善的企业家,而是大部分所应“慈善”的钱,花到了不该慈善的地方。这才是令人可叹的地方。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