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眼】名著翻拍:电视与文学坐两头的“跷跷板”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6日14:00 人民网 |
【引子】从去年开始,重拍名著之风开始愈演愈烈,名著本身是经典的东西,它的博大精深能够保证它们有足够的内容与内涵被重拍、翻拍并且可以从不同角度拍。但是,一旦将文学作品演变成电视作品,其原有的思想意识、精神内核和价值理念等还能够存留多少?实际上,文学的灵魂会一直影响着电视的格调,如果拍电视走着走着将文学的灵魂走丢了,那么这部电视也就沦为次品了。《京华烟云》:横看成岭侧成峰《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先生旅居法国时写作的英文版小说,由郁达夫翻译中文小说,但尚未完成即遇害,最终由郁达夫之 子郁飞完成翻译,在国内发表,是林语堂最有分量的作品之一。故事背景是1900年—1938年那个政权更迭、军阀混战的北平城,小说通过对姚家、曾家、牛家三大家族中各类人物在民族危亡时刻的性格转变、命运选择来表现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信念。林语堂因《京华烟云》于197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由于有林语堂原著的压阵,再加上当年赵雅芝主演的旧版《京华烟云》的经典记忆,人们对新版《京华烟云》颇为关注。新版电视剧《京华烟云》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后,观众的争议一方面集中在赵薇与赵雅芝饰演的“姚木兰”的比较上,另一方面,随着剧情的进展,很多人对该剧的改编也提出了疑问。 除去演员的表演,我们单来看看新版《京华烟云》的剧本改编。与原著相比,新版《京华烟云》在时间跨度、人物角色、人物关系、事件情节上都做了很大的改动。 认可新版《京华烟云》的观众认为:“新版的感情更细腻,每一个人的性格都很突出。赵薇演的木兰虽然不如赵雅芝的温柔,但是宽容大度聪慧且坚强,不失为真正的大家闺秀。电视毕尽不同与书本,电视需要更强的表现力,不必非得照搬原著。” 对新版《京华烟云》持否定态度的观众认为:“最不能容忍的是对原著的篡改,一部高雅的小说被改编成了俗不可耐的多角恋爱电视剧,真是可惜,真是糟蹋文学。林语堂泉下有知应气愤难平。” 既然是要重拍、翻拍,人们自然会去有意无意地与前一个做对比,再加上之视角不一,众口难调,议论纷纷的场面就形成了。这不能说不是一件好事,大家热热闹闹地掺合在一起,电视剧方因此不用自己吆喝却备受瞩目,《京华烟云》的小说也从而成为近期的畅销书了。翻拍经典:存在两全其美么?当前,电视媒体的受众率太大了,文学应该承认是被挤压到边缘地带。很多文学作品被改编成影视作品是一种市场需求。近年来电视发展的速度超过了人们的想象,我们在心理上、技术上、智力上以及道德上缺少准备的时候,一个巨大规模增长的电视空间,已经摆放在我们面前。经典名著的影响力是深远的,于是,电视制作方看准了“翻拍名著”的可操作性与其中的经济效益,把这种甜丝丝的味道想象成一块诱人的蛋糕。此种行为的出现恰如其时,但同样,想要有所收获就要具备与之相符的冒险精神,毕竟,经典的东西不是随便就可以触碰的。 针对“翻拍名著”这种现象,山西省文学院副院长张锐锋认为,名著被改编成电视剧,可能是人们了解名著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但观赏电视剧永远不能代替对名著的阅读活动,一部名著有非常多的复杂的要素构成,这些要素彼此关联、配合、编织,才形成一个意义深远的、具有永恒价值的整体。电视剧仅仅是将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抽取出来,而这些部分仅仅是文学名著的一部分,这是名著改编成电视剧的不完全性。文学名著的另一个特点是,它的可阐释空间很大,阅读者可以通过有效的阅读从各个角度上理解其中的内容,而电视剧仅仅给我们提供了比较单一的立场和角度,它大大的缩小了原著的空间,如果我们仅仅从影视的角度去理解名著,就可能对名著造成很多误读,久而久之,一个民族就可能失去一些极其重要的思想资源。况且,被搬上荧屏的名著作品,很多部分代表着编剧、导演以及演员的个人理解,所以它有很大的局限性。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仍然是不完全的。或者相对于名著本身来说,它是残缺的。 如果要翻拍经典,就要考虑到这些情况。如果不太苛求,我们也可以看到,由《红楼梦》、《西游记》等四大名著改编的电视剧是很成功的。其实,电视艺术创作需要具备一条道德底线,这应该是最基本的艺术元素,只是有时候我们走得太远,反而忘记了是从哪里出发,为什么而出发。艺术的价值在于其恒久性,那些“浅艺术”的作品注定经不起时间的筛选。说到底,艺术最终是要落到文化上的,能够让电视剧艺术流传下来的还是它的文化内涵。文化在电视剧中是一种不露声色的流露,是电视剧最内在的血脉。因此,尊重艺术、尊重文化、尊重经典是一条重要的原则与底线。两种语言:电视与文学的“双关”作为一部近期翻拍经典名著的代表,《京华烟云》背后存在着一个电视与文学相互交叠的身影。文学是影视的根基,影视可以强化文学的效果,两者关系处理得好可以相得益彰,但是,如果两者的角色像小孩子玩跷跷板,一头抬起,一头落下,那就只能算作一种娱乐。越是经典名著,就越难以改编。影视注重的是戏剧冲突,文学的优势在于内涵神韵,这是影视手段难以体现的。 ◆彼此相通的联系 山西省文学院副院长张锐锋认为,文学与影视是人类表达、讲述自我的不同形式,它们更像是以两不同语言组成的海上孤岛。一种用文字符号构建自己,一种直接将形象展示出来。然而这两座孤岛的底座具有着深广的联系,它们都是以人为出发点又以人作为最后的归宿。他们都讲述,都使用形象,也都进行思考。不过整个展开的过程、策略、方式、技巧都有所不同。实际上,它们之间的生存联系决定了它们是可以沟通的,不同语言的孤岛,尽管有交流方面的障碍,但这障碍是可以逾越的。其实他们一直在彼此倾听对方,默默的影响着对方,并接受着对方的启示,从而孕育着改变自身的冲动。事实也是这样,文学与电视一直存在着互动关系,一直在彼此改变着对方。 ◆更深层次上的矛盾 张锐锋指出,影视是文学的表面化。文学将形象埋藏在文字符号的深层,影视将形象摆放到表面。一种需要阅读者破解,一种只是需要生动的展示,接受者更多的是被动的接受。我们阅读一本书时,阅读的速度是可以控制的,我们可以在需要深入理解的地方停下来,慢慢地接受埋藏在文字里的智力挑战。而影视作品不允许我们这样,它的播放速度,使接受者不可控制的,很多时候,它给我们留下浮光掠影的印象。可以这样说,速度带走了很多东西,速度的力量使许多信息、甚至更重要的东西流失了。从深远的方向看,隐藏的力量大于摆放的力量,因为艺术的本质是隐藏而不是摆放,也就是说,艺术的力量更大一些。当然,并不是说,影视不是艺术,而是说它的艺术成分少于文学。这是它的本身、它的质所决定的。文学在成为它自身的时候,它只是考虑它自身的各种要素,比如说,语言、每一个句子、每一个段落,以致整个篇章的结构。它还要考虑这些要素怎样配置才能够达到表达的最好效果。影视作品则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声画处理上,文学在其中只是一个相对次要的部分。文学的语言是自足的,影视中的语言则是镶嵌在动作里的,影视作品的表述方式及其性质更多地要求动作的种种微妙展示,它依赖画面的程度更胜于依赖语言。>>> 小结 电视作为一种大众化的休闲娱乐形式,是与社会的文化氛围息息相关的。社会有什么样的文化氛围就有什么样的电视产品。如今的社会处于现代化转型时期,由于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刷,功利化、实用化的社会倾向不可避免,那些阳春白雪的东西离大众生活越来越远,人们的价值观似乎也越来越随便,于是,一些文艺创作人员也渐渐失去了耐心,变得越来越浮躁,为了吸引眼球,赢得收视率而拼命制造剧情冲突,复杂人物关系。“人民网”一项关于《京华烟云》的小调查显示,喜爱新版《京华烟云》的观众以绝对优势占据上风,而喜欢林语堂原著的人少得可怜。不容置疑,新版《金华烟云》确实有它的好看之处,可我们似乎不愿意说:“《京华烟云》这部小说只能靠电视剧来抬高自己的身价。”,事实昭然若揭,这本尘封已久的书如今真的又开始热买了。 文学有文学的别致之处,电视有电视的招人喜欢。不过,我们要牢记的是,没有文学的基础,电视剧的繁荣是不可想象的。既然有人乐意将两者往一块儿凑,那么我们还是希望两者能够存有一些更多的默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