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电视之母”与“文学之镜”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6日14:21 人民网

  2002年9月4日晚7:30,央视国际网络《电视批判》论坛请来中国作家副主编杨志广先生,山西省文学院副院长张锐锋先生,就“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电视——电视与文学”这一问题与网友展开了热烈交流。大家的一致意见是电视应该从文学这一母体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借鉴更多的、更适宜电视表现的优秀手法与内容,从而提升电视的文化品位;新时期的文学创作也应该借鉴电视大众传播方式中的合理内核,从而推动文学的蓬勃发展。鉴于现在电视中的庸俗化倾向,网友与嘉宾共同呼唤能有更多有识之士关心与介入电视事业的建设发展。

  开场白

  【主持人】感谢大家准时相聚《电视批判》论坛,今天我们请来两位作家朋友,与大家谈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电视——电视与文学”的问题,欢迎大家踊跃发言。

  【杨志广】各位好!我是杨志广,现在在编《中国作家》这本杂志,也十分爱看电视,愿意跟各位一块探讨文学和电视的关系。

  【张锐锋】网友们好!我是张锐锋,我主要从事散文创作,近年来已出版十几部散文著作,但是上网聊天这是第一次。因为散文与电视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我非常关心“电视批判”。今天能和大家谈论一个这样的话题,我感到非常荣幸。

  【hulunbeir】请问杨先生,您平常喜欢看电视吗?都喜欢些什么题材的?

  【杨志广】我喜欢看现代题材的,尤其是重大题材的电视剧。

  【唐朝农民】请问杨老师——你如何理解电视领域的传播先进的文化?

  【杨志广】一切积极的,科学的,热情向上的,不管是科教片,文艺片,还是电视剧,我觉得都是在传播先进的文化。

  【高正奎】你喜欢看电视散文吗?你感觉这个节目还有哪些需要改进?

  【张锐锋】电视散文是近年来出现的新事物,它还不够成熟。这使得电视观众对电视能否承载散文感到怀疑,实际的情形也是这样,就我看到的电视散文而言,形式比较呆板、僵化。它们基本上是看图说话,不能形成语言和画面的互补,也不能给观众留下欣赏回味的空白,而且电视播放的速度不可调控,人们不能在富有意味的语言上停留。这样,散文的许多深层信号丢失掉了,所以到目前为止电视散文的尝试基本上是失败的,它还没有能够找到一个富有表现力的方式。我想,我们总会找到一种有魅力的方式将散文完满的呈现在荧屏上。

  【心心相随】两位老师,现在的电视剧有很多都是古装戏,难道现代就没有好的题材了吗?

  【杨志广】就我看到的,现代题材的好的电视剧也很多,尤其是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的一些电视剧,现代题材的居多,而且也很好看。当然,创作现代戏会有一些困难,比如说揭示社会矛盾的程度,主旋律与多样化的关系等等,反映现实问题与我们的宣传纪律等等,在这些方面可能古装戏遇到的麻烦会少一点,这也是很多创作者为了减少麻烦而愿意多拍古装戏的原因吧。

  【唐朝农民】杨老师——问个很奇怪的问题:是电视剧造就了演员,还是演员成就了电视,或者其他的什么因素?

  【杨志广】一般的说,是角色造就演员,当一个演员获得很大成功,具有了很大的知名度后,他的出现也会反过来为电视剧增色。所以有一种说法,看戏是为了看角。

  【hulunbeir】两位嘉宾,现在公安和反腐题材的影片越来越受到大家的欢迎,请问你们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现象呢?

  【唐朝农民】都是观众的心理在做怪,喜欢看内幕。

  【杨志广】现实生活的原因。老百姓越来越关注社会生活中这种现象,而且公安和反腐题材在情节上往往比较好看。

  【私语的草】两位老师,现在观众的鉴赏能力是否有待提高啊?

  【杨志广】我一般不这么提问题,观众的需求永远是多层次的,也永远是合理的。有人喜欢贝多芬,有人喜欢民间曲艺,不能说喜欢快板相声的人鉴赏力就不高。我们所要想的就是如何为各个层次的群众服好务的问题。

  【hulunbeir】请问杨先生,近几年CCTV推出了很多优秀的历史题材的片子,那么我们应该从一种什么样的审美角度去评判一部历史片是否优秀呢?

  【杨志广】我觉得审美角度可以有很多种,最起码的,可以看他拍的是否好看,然后看他是否借历史题材总结出了一些历史的经验和教训,还可以看他是否写出了历史人物的性格和命运等等。对你有启发,能够吸引你的一些思考,或者让你重新去读历史的书,这就应该是很优秀的历史题材的片子。

  【yq117】对历史体裁的影视剧评判,我个人的看法,首先应该看她是否还原于历史,给历史以本来的面目。再一个就是,客观地解释历史,通过人物心灵深处的描写刻画,让人们在了解的同时得到娱乐,并受到启发和教益,就算是一部优秀作品。

  【hulunbeir】请问两位老师,金庸的作品都被拍成了电视并深受大家欢迎,你们认为他的作品最大的魅力在于什么呢?

  【热情薯片】金庸先生的作品有的确实我很喜欢,但我认为社会对于有名作者,都太过于肯定了,以至于我们很少看到批判,金庸先生再有名气,其实他的作品也漏洞百出,相信两位老师也一定深有体会吧……

  【hulunbeir】我也比较喜欢看根据他的作品拍出的电视剧,但是我却不是很喜欢看他的作品!

  【主持人】这倒是很稀奇,我们请两位老师分析一下这样的现象。

  【hulunbeir】就是,我也觉得奇怪,他的作品我只看了《鹿鼎记》但是没读完就没兴趣继续读下去了!

  【杨志广】我觉得金庸先生的作品被多次改编,被重复拍摄,肯定有原因。比如说他的作品好看,情节性强,更重要的是他的武侠作品中文学的成份丝毫不匮乏。比如他的人物多是性格丰富,而且性格中常常充满了复杂和矛盾性;他的作品常有大的历史事件、历史画面作为背景,读者在看故事的同时还可以增长历史方面的知识等等。有人曾经把金庸先生评为当代的著名的文学家,我也是赞成这种看法的。夸张一点说,我们的纯文学作品中具有的因素,金庸的作品中基本都有,我们纯文学作品中欠缺的,金庸的作品中也具有。比较而言,我更爱看他的文学原著,更

  优秀的、忠实于原著的影视作品还在期待当中。

  中国作家副主编杨志广先生

  【张锐锋】金庸的作品之所以大受欢迎,是它具有某种成人童话的性质,它为我们营造了一个生活之外的传奇世界。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比较隐蔽的特点被突出地揭示出来,而且武侠电视剧都有着一些共同的主题,恰好是我们所关注的。比如说:正义、自由、平等,这些我们作为行动的依据在武侠作品中得到了出色的发挥。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都在人物形象上得到了体现,使我们有一种比较简明的判断,这一点,在现实生活中是难以实现的,而且,它在很多方面给我们以精神安慰,让我们能够感到自身的创伤、自身的影子。还有一点是,金庸的作品大起大落的情节设置和峰回路转的悬念、自我的冲突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以为,这都是它的魅力所在。

  【唐朝农民】张老师:您觉得现在一些电视剧一拍就是40集,其实根本没有那么多情节可以拍,结果是随便乱加东西,更改原著的东西,您怎么看?

  【张锐锋】在一个实用的重利的时代,这样的泡沫现象几乎在每一个领域中存在,尤其是电视节目的制作,近年来电视发展的速度超过了我们的想象,我们在心理上、技术上、智力上以及道德上缺少准备的时候,已经形成巨大规模的电视空间,已经摆放在我们面前。为了某些商业利益,我们不得不在内容方面作出牺牲,不得不以大量的粗制滥造的东西填充时间段,这种结果很让人担忧。它不仅浪费了电视资源,而且浪费了电视消费者的时间,也使观众与电视节目制作者失去了信用关系,这样的现象是电视恶性竞争的结果,我们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

  【开往春天的地铁82】我觉得要真推青年人喜欢的电视节目的话,就应该推象《我的野蛮女友》那样的作品,一方面它很适合年轻人口味,另一方面他没有其他偶像剧的矫揉造作。

  【无知の文曲星】请老师谈谈前两年流行的‘大话西游’现象?

  【杨志广】《大话西游》争议很多,但是喜欢看的人更多,我也很喜欢看。他的最大的贡献就是他的想象力,或者说我觉得香港电影给我们最大的启发也是他的想象力。我们可以不接受他们的观念,可以认为他们闹剧的成份过重,可以不承认他们的表演,但是,不能不佩服他们的想象力。我觉得近几年来,国产影视剧在想象力方面一直受到香港电影的启发,但是《大话西游》还是让我们又吃了一惊。

  【无知の文曲星】其实,我觉得“大话”里有很多文学的东西,譬如那段精彩的对白,绝对是纯文学的产物!

  【开往春天的地铁82】说实话,我一点也不喜欢大话西游,我不喜欢那种风格,我比较喜欢看正剧,例如《康熙王朝》。

  【私语的草】两位老师如何看现在的很多女性文学改编成影视作品的现象?

  【格子布1980】为什么对女性作品改编就这么敏感,有男性的当然就要有女性的啊!看来性别歧视还是没有根除。

  【私语的草】正因为不是歧视,所以要放到正面上来讲!

  【杨志广】我个人并没有觉得在改编中特别优待女性文学作品,一些女作家的作品被改编也是因为她们的作品受大家的欢迎。我觉得男作家的作品改编的更多。

  【高正奎】嘉宾是怎么看电视剧里的方言?方言电视有生命力吗?

  【杨志广】我觉得适当的采用方言是可以的,甚至是有益的,如同写小说一样,如果缺少了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的,个性化的语言特色(包括方言),作品的文学性会受到影响,电视剧也是这样,当然不宜过分提倡。

  【格子布1980】方言电视有它一定的收视群,不过也有许多人讨厌它,大概是萝卜青菜,可由所爱吧!

  【hulunbeir】请问张先生,纪录片可以有文学性吗?他与纪实文学有哪些异同呢?

  【张锐锋】纪录片当然应该有文学性。否则,它的真实性就不能被耐人寻味的文字固定下来,只有真实、可感的画面和具有文学性的文字的完美结合,才能将纪录片的质量提高到一定的水平上。纪录片与纪实文学有很大差别,纪录片是以事实作为基础的,以真实作为生命,以简约的文字作为说明,并暗示其所记录的事实具有大于它本身的意义价值,使我们在了解具体事实的同时还能联想到更多的事物。而纪实文学基本上是以文学来承载其内容的,文学性语言的描写、渲染,经常损害其事实的真实度。它基本上仍然划归文学的范畴。

  【hulunbeir】请问张先生看过《大明宫词》吗?您觉得这部电视剧拍得成功吗?似乎和原著《太平公主》相差太远?您怎样看到这种把原著改编得面目全非的现象?

  【张锐锋】我看过《大明宫词》的一些片断,舞台味太浓,演员的表演也比较矫揉造作,其人物形象与情感都会因此受到损害。不过,可以进行类似的尝试,以打破影视作品大量同质同构的现象。

  【choc_eagle_456】韩寒的“三重门”改编成剧之后,据说很多针对反映社会、中国的教育制度等内容比较尖锐的地方都没有被审批通过,现已经过了多次的改动。想请问您对此的看法。

  【杨志广】《三重门》改编的内幕我并不了解,所以不能多说,但是,在改编和发表过程中,肯定会有一个审批的程序,就如同在网上发贴子也有一个版主在审查一样。所以,有些不合适发表或者上映的被改动,也是正常的,这一点希望大家能够理解。

  【杨志广】我想询问各位网友,你们最近看什么好的文学作品、电视剧了吗?在你们心目当中,当代的,最近的,最喜欢的作家和作品是什么?

  【王二Y】喜欢象《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那样反映老百姓生活的作品。

  【hulunbeir】电视剧中比较喜欢看《雍正王朝》、《三国演义》、《大宅门》,喜欢的书如《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礼》、《呼啸山庄》、《红楼梦》、《三国演义》。

  【小餮】我喜欢池莉,我都惊讶她一个女人对人的内心有那么深的认识……

  【杨志广】我也很喜欢池莉,女作家当中她的小说市民色彩突出,从最普通的生活中挖掘人性中闪光和高贵的东西。另外,她的小说也十分好读。

  【萧儿26】《激情燃烧的岁月》就相当不错。

  【yq117】是呀,这部片子拍得很好,演员也很有激情。文学艺术作品创作必须要有很强的责任感。说到这里,我想起了8月31日晚央视一套播出的“同一首歌、艺术人生”特别节目中,《激情燃烧的岁月》导演说了一句内心的话,他说他在导演这部电视剧时,他总是想着自己女儿。

  【唐朝农民】杨老师——你认为怎么做到电视与文学的结合,对于目前的状况你感到满意吗?

  【杨志广】首先这是两种不同的媒体,有人说文学是农业社会的产物,电视是工业社会的产物。但是,我以为在诸多艺术形式当中,文学应该是一个基础。有的网友问过这个问题,文学和电视是一种什么关系?是朋友关系?还是母子关系?我觉得如果夸张点说可以用母子关系来形容,文学应该是母亲。

  【唐朝农民】二位老师:是电视影响了文学,还是文学影响了电视?

  【格子布1980】它们应该是互相渗透的

  【杨志广】我觉得还是文学对电视的影响大。现在也有一种情况,有些剧作家先写了剧本,拍成了电视剧,随着电视剧的热播,再改写成文学作品。但是,这毕竟是个别现象。另外,我觉得文学的精神内核的东西,比如说关于对人的关怀,人道主义的精神,这些文学的灵魂实际上一直在影响着电视的格调。

  【张锐锋】文学与影视是人类表达、讲述自我的不同形式,它们更像是以两不同语言组成的海上孤岛。一种用文字符号构建自己,一种直接将形象展示出来。然而这两座孤岛的底座具有着深广的联系,它们都是以人为出发点又以人作为最后的归宿。他们都讲述,都使用形象,也都进行思考。不过整个展开的过程、策略、方式、技巧都有所不同。实际上,它们之间的生存联系决定了它们是可以沟通的,不同语言的孤岛,尽管有交流方面的障碍,但这障碍是可以逾越的。其实他们一直在彼此倾听对方,默默的影响着对方,并接受着对方的启示,从而孕育着改变自身的冲动。事实也是这样,文学与电视一直存在着互动关系,一直在彼此改变着对方。

  山西省文学院副院长张锐锋先生

  【hulunbeir】请问杨先生,现在很多文学作品都是在被拍成电视剧热播后才被大家接受甚至成为畅销书,您怎样看待这种现象?这是文学的悲哀吗?是电视剧推动了文学的发展还是文学成就了电视剧的热播?

  【杨志广】我觉得在目前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因为电视媒体的受众率太大了,文学应该承认是被排挤到边缘地带。但是,我觉得是文学发展成就了电视剧的热播。可以说,大部分出色的、优秀的电视剧,或是改编成功的文学作品,或是本身就是由文学家来创作的剧本。没有文学的基础,电视剧的繁荣是不可想象的。

  【hulunbeir】请问张先生,电视剧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否应该遵循一定的创作原则?这与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塑造应该遵循的原则有哪些异同呢?

  【张锐锋】电视剧中的人物形象当然应该遵循一定的创作原则,它与生活的对应性更强,也更需要质朴和真实。它与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塑造方式不同。文学作品采用文字的方式,将人物形象深埋在文字中,阅读者必须掘开文字的表层,才能将想象发掘出来,因而,其塑造的形象可能会更加丰满。其内在的力量可能更强,也充满了暗示性。然而电视受到其播放速度和时间长度的限制,必须在短时间内将人们的形象展现出来,这就要求电视制作者更多的显示一些简单的、直观的形象特征,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复杂性可能会受到一些损害,有些部分因为局部放大的效果,往往有漫画化的嫌疑。

  【唐朝农民】杨老师:对于现在的许多电视剧文学性不强,您认为什么原因造成的?有办法防止这样的事情发生吗?

  【青春残酷物语录】为什么要文学性强呢?电视有自己的语言!

  【开往春天的地铁82】什么样的才叫文学性强的电视,唐朝解释一下,《橘子红了》算吗。

  【唐朝农民】快餐文化,垃圾语言,你能接受吗?没有内涵的电视你喜欢看吗?

  【choc_eagle_456】我倒觉得电视剧并不一定非要追求很强的文学色彩。说实话,像《橘子红了》这样的电视剧让我看了觉得很累,节奏感太慢,不过色彩基调倒很不错,剧中服饰也让我很喜欢。

  【开往春天的地铁82】《橘子红了》的片头和片尾都制作的很唯美,那白白淡淡的烟雾,还有片尾的主题歌。

  【杨志广】所谓的电视剧的文学性,我理解,并不是指语言一定要有文采,而是指一部戏当中的“文学”的灵魂,即对人性、人情、人的命运的关怀,而不是纯粹情节上交待。或者做作的闹剧效果。相反,电视剧的人物、语言应该尽量做到口语化、通俗化。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对话语言的所谓文采其实往往是作者创作功底不够的结果。

  【杨志广】我想知道现在大家坐在电视机前的时候,是否更多的是为了消遣、娱乐,大家真的都还在关心电视剧的文学性问题吗?

  【唐朝农民】鱼和熊掌我都想得到,如果不能都得,那得看我当时需要的是什么?是学习之余的休息还是有意识的去学些东西。

  【hulunbeir】那么大家平常讨论的某电视剧好看与不好看是不是也包涵了文学性问题在里边呢?

  【高正奎】这倒还真是没有注意过,不过有一点,好的电视剧我会找原著看的。

  【私语的草】老师好,四大名著都已经搬上屏幕,你们个人认为那些作品有哪些不足?

  【开往春天的地铁82】我觉得《西游记》的续集拍得不好,没什么意思。

  【泸州的老窖】我觉得老《西游记》百看不厌。

  【无知の文曲星】《西游记》前半部比较不错。

  【青春残酷物语录】不足是有很多的,也是正常的,问题是电视人要承认自己的不足,而某些电视人对自己的制作自信得不得了,把观众的批评当成是个人好恶的不同!

  【黑雪39】对前人的文学应该原色原味地编,一旦改编就让人心烦,可能是心理作用,以为别人的东西改了就变坏,自己不会写吗?

  【开往春天的地铁82】嗯,我同意你的看法!

  【张锐锋】名著被改编成电视剧,可能是人们了解名著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但观赏电视剧永远不能代替对名著的阅读活动,一部名著有非常多的复杂的要素构成,这些要素彼此关联、配合、编织,才形成一个意义深远的、具有永恒价值的整体。电视剧仅仅是将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抽取出来,而这些部分仅仅是文学名著的一部分,这是名著改编成电视剧的不完全性。文学名著的另一个特点是,它的可阐释空间大,阅读者可以通过有效的阅读从各个角度上理解其中的内容,而电视剧仅仅给我们提供了比较单一的立场和角度,它大大的缩小了原著的空间,如果我们仅仅从影视的角度去理解名著,就可能对名著造成很多误读,久而久之,一个民族就可能失去一些极其重要的思想资源。况且,被搬上荧屏的名著作品,很多部分代表着编剧、导演以及演员的个人理解,所以它有很大的局限性。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仍然是不完全的。或者相对于名著本身来说,它是残缺的。

  【主持人】《红楼梦》、《三国演义》等被搬上电视屏幕,更多人只看电视不读原著,不知大家对此有何评价?

  【泸州的老窖】死板的文字当然没有活生生的人物表演精彩啊!

  【小餮】错,文字是生动活泼的,倒是很多表演较死板。

  【唐朝农民】当然也有客观原因——原著读起来真的很累,古代文字,古代的思想。

  【黑雪39】唉,怎么会有和我相反的人,我只看小说不看电视。所以也答不上。

  【格子布1980】关键是,看电视不用动脑子啊,看书多累啦!

  【hulunbeir】我觉得看了电视后能够更好的读懂原著,不过有时候电视剧似乎会对自己对原著的理解产生一种负面影响。

  【高正奎】很简单,看原著比较累和麻烦。但是不看原著是读不出其中的精彩。

  【yq117】电视是一个很强的视觉艺术,就象进入现实场景一样,能够给人以直观的情趣的享受,所以人们都喜欢看电视不愿意再去看原著。再一点就是通过演员的表演艺术,增加了剧情的感染力。所以人们还是喜欢电视。

  【choc_eagle_456】看原著,自己品;看电视,品别人品过的东西。前者足以通过自己的理解去想象,后者只能在别人想象的基础上去加工理解,所以没有读过原著的人就只能落得个看演员的演技加上自己在此基础上对作品深度的提炼。

  【杨志广】我还是觉得读原著过瘾,读书虽然比看电视累一些,但是有两点,一个是文字以外的充分的个人想象力,一个是文字本身的阅读的美感,这两者是电视不大能给予我们的。

  【唐朝农民】请问二位老师——电视给我带来了什么?而文学又带来了什么?电视文学与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杨志广】艺术的享受和对意义的思索是电视和文学带给我们的共同的东西,只不过他们带给我们的方式不同。文学一般是通过阅读,而电视主要是通过画面。

  【张锐锋】影视是文学的表面化。文学将形象埋藏在文字符号的深层,影视将形象摆放到表面。一种需要阅读者破解,一种只是需要生动的展示,接受者更多的是被动的接受。我们阅读一本书时,阅读的速度是可以控制的,我们可以在需要深入理解的地方停下来,慢慢地接受埋藏在文字里的智力挑战。而影视作品不允许我们这样,它的播放速度,使接受者不可控制的,很多时候,它给我们留下浮光掠影的印象。可以这样说,速度带走了很多东西,速度的力量使许多信息、甚至更重要的东西流失了。从深远的方向看,隐藏的力量大于摆放的力量,因为艺术的本质是隐藏而不是摆放,也就是说,艺术的力量更大一些。当然,并不是说,影视不是艺术,而是说它的艺术成分少于文学。这是它的本身、它的质所决定的。文学在成为它自身的时候,它只是考虑它自身的各种要素,比如说,语言、每一个句子、每一个段落,以致整个篇章的结构。它还要考虑这些要素怎样配置才能够达到表达的最好效果。影视作品则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声画处理上,文学在其中只是一个相对次要的部分。文学的语言是自足的,影视中的语言则是镶嵌在动作里的,影视作品的表述方式及其性质更多地要求动作的种种微妙展示,它依赖画面的程度胜于依赖语言。

  【唐朝农民】老师觉得——文学作品中最难通过电视表现的是哪方面的东西?如何解决好这一问题?

  【杨志广】文学因为是用语言文字作为手段,他的叙述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他直逼人物内心的手段可以是非常直接的。但是电视就不同,任何人物的内心活动,情绪变化都需要靠外在的表演来完成,最多加上一些画面和音响的暗示和配合。我觉得电视最难表现的是文学作品中关于人物内心的剖析和一些哲理的思考。如何解决恐怕需要编剧和导演、文学家和电视工作者做不断的探讨。

  【格子布1980】我觉得现在好多著名演员表现心理活动的时候,就是发呆,让观众自己去揣摩。嘿嘿,高明!

  【主持人】很多影视剧改编自文学作品,《大宅门》是先拍电视剧,后出文学作品,请问这种做法是否值得提倡?

  【私语的草】我觉得不应该!我不喜欢象背书一样的东西!不过那本书郭宝昌不是写了40年嘛!是后出版的缘故吧!?不过如果没有电视,那本书也是不会那么畅销的!

  【私语的草】不过现在这种现象很普遍!昨天去书店,影视作品占了好大的空间,而且据说很好卖!

  【高正奎】或许这样更能促进文学的发展。不过后出的文学作品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吗?

  【开往春天的地铁82】电视剧和文化并不冲突,在传播文化这个方面,干吗要分出这个先后。

  【杨志广】这是一种近几年才有的一种创作方式,作为书的一种运作方式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从文学创作的规律的角度看,我觉得这是一种比较浮躁的创作方式。可能够“现代”,但是我怀疑他的精致程度。因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需要磨炼的。

  【张锐锋】很多影视作品被改编成文学作品,是一种市场需求。对于电视节目播放来说,影视作品具有自身的某些局限性,比如说,它有自己特定的速度和节奏,一些深层的信号易于在速度中丢失,人们总是希望穿透形象来了解更多的东西,这就需要与之对应的图书。对于某一个具体节目来说,它所规定的时空是刚性的,受众是不可调控和被动接受的,互动性和按照自己的个性需求来改变其程序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图书却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图书是可以用来反复翻看的,在一个我们认为是重要的地方,我们的目光愿意停留多久,就可以停留多久。这一点,恰好可以弥补影视作品的不足。还有另一些原因,尤其是电视连续剧,我们可能会因为种种不可预知的原因而错过了播出时间,这样就会产生观赏的间断,连续性被破坏了,由影视改编的文学作品可以对此进行有效的修补。

  总之,不存在提倡不提倡,是市场需求决定了这种看起来奇怪的逆向改编,它的存在就变得合理了。不过,这种所谓的文学作品,因为其市场的实用性原则很强,也应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因而其文学价值是可疑的。文学的价值在于它的恒久性,而影视改编本一般的不具有这样的性质。而且它为我们提供的信息也不会比影视本身更多。

  【hulunbeir】看书和看电视剧会有不同的感受。

  【我爱安徽】大宅门我不喜欢。纯粹是炒作,你能从中学到什么?

  【主持人】以电视反观文学,大家认为文学应该向电视借鉴些什么?

  【青春残酷物语录】借鉴电视的时尚。

  【唐朝农民】当然是电视传播文化的广泛性,还有就是通俗性。相比而言,文学好象传播得更慢些。

  【高正奎】借鉴电视的大众化。

  【格子布1980】文学快被电视带坏了。

  【张锐锋】文学应该学习电视简洁的画面语言,这些画面中蕴含着文字符号表达的更大可能性,还应该将影视中灵活的镜头转换、各种场景描述和配置的协调性,纳入自己的创作探索中。影视艺术中包含着许多看待事物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比如说,一些画面的强烈的暗示性从何而来?场景与场景之间的流畅的连续转换是怎样实现的?如果我们用语言来再现,会出现怎样的结果?或者说,我们用什么样的语言才能表述同样多的东西?

  【热情薯片】我认为电视和文学并没有很强的鸿沟,只是其表现手段的不同,一个是文字语言,而一个是视听语言,常常从电视镜头中,我们同样更可以看到更远远超过文字表达的震撼力!或许电视带给人们的思考还有太多太多!

  作家——剧作家——优秀电视剧

  【唐朝农民】一部好的电视剧,起关键作用的是谁?

  【开往春天的地铁82】我告诉你,电视剧的内容。

  【高正奎】是剧本。

  【小餮】我想的是剧情吧?

  【黑雪39】还有导演。

  【张锐锋】我想,编剧可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剧本的成功与否是整个电视剧成败的关键,它是起点,也是贯穿、笼罩整个过程的力量所在。

  【杨志广】首先,第一重要的是编剧,剧本好才给导演和演员充分施展的天地。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流的导演,大腕的演员,戏却不成功,关键还是本子不好。

  【唐朝农民】二位老师——你们觉得中国的电视剧为什么每年拍得不少,而精品却少之又少?什么原因?

  【格子布1980】你说一部《还珠》就搞得万人空巷的,谁还会静下心来去搞精品呀!

  【唐朝农民】别提那个“还珠”了,简直就是胡闹!

  【开往春天的地铁82】就是,我从来不看个滥东西的。

  【小餮】你们的水平那么高啊!我怎么看着挺过瘾的呢?

  【杨志广】据说是市场需求量极大,而高质量的创作人员,尤其是编剧、剧本供不应求,因为精品是不能大批量“救场式”创作出来的。

  【黑雪39】编电视剧的是不是作家?

  【热情薯片】至少在我看来编动画片的编剧,都是小学一年级毕业的,所以才把四大名著改写成了“大王、混蛋”连骂人都没有一点水平的粗话脏话!

  【唐朝农民】别提中国的动画制作了,简直不值一提!

  【黑雪39】所以,电视越改越差。

  【主持人】据我所知,大家的一致呼声是现在缺少好的编剧,也确实有一批作家转型成剧作家了。不过电视毕竟与文学还有许多不同,所以并不是所有的作家都能成剧作家。

  【黑雪39】中央台办个作家改行编剧培训班,不就解决了。

  【主持人】这个主意不错,问问今天两位老师愿不愿意。两位老师,现在很多搞文学的人转型写剧本了,是什么样的原因让你们还坚守着自己的文学家园?

  【黑雪39】是啊,没有听说过,改行能赚大钱吗?

  【青春残酷物语录】每个人都有自己适合的空间,不一定转行的都成功!

  【张锐锋】许多从事文学创作的人们,转而从事影视创作,这是一种比较正常的现象,对于影视界来说,这是一件好事。作家和学者的参与,有利于提高影视的艺术性和表达深度,有利于提高影视的价值和声誉。我们知道,从传播学的意义上看,影视是一种现代手段,它的传播力度比文学更大,覆盖的面积更广,在短时段上影响力更强,也更易于被大众接受。它可以在短时间里占有空间。而文学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它一代一代地向下传播,它更多地占有时间。这是影视不能做到的。文学创作者转向影视创作的有几种情况,一种是,作为个人的生存策略,影视工作可能比文学创作更能赚钱,也更易于被社会认可,尤其是被大众认可,也更易于获得社会知名度。似乎在金钱和个人声誉两方面,都是一条成功的捷径。另一方面,有些人在从事了多年的文学创作之后,发现自己在影视方面更能够施展自己的才能,这是一种自我发现。还有另一种情形,那就是,对自己的文学才能开始怀疑,觉得自己在激烈的文学竞赛中被淘汰,被迫地以写作为生,这是一种明智的撤退,一种对事业的降格以求。当然,我是针对这种转行的现象而言,并不是说,影视的创作不需要才华。也许还有一些人,拥有选择的权利,且缺少自我选择的能力,因而就可能追逐时尚,走向了影视创作之路。人们有时简单地投向诱惑,是可以理解的。

  【唐朝农民】二位老师——怎么解决电视剧的语言粗俗问题?我觉得这还是编剧的问题,【杨志广】剧本写得精致一些,这些问题就能够解决。

  【唐朝农民】好象他们不来点粗俗的,就不足以显示他们的潮流!

  【格子布1980】粗俗是不好,不过太文学的也不好,演戏的痕迹太浓。

  【热情薯片】《大话西游》中那种虽表面粗俗的话,但却有一股十分活跃和不俗的气质,这远比大陆某些电视剧的死板要好,建议大陆千万不要再有动画片中那没水平的“大王、混蛋”之类幼稚台词。

  【小餮】要是电视里那些光着膀子的大老爷们张口闭口都之乎者也的,观众不晕才怪了……

  【zxf029】杨老师,如果给你一笔足够的资金,你选择受欢迎的电视剧?还是作家电影,有品质,没市场?

  【杨志广】如果我生活无虑,我会倾向于探索内心,追求品质。因为不缺钱,就可以不考虑市场。

  【开往春天的地铁82】其实我是一个不太懂得文学的人。电视节目中的那种配乐的散文形式很好,还有cctv10做的节目在体现文化方面好像来的更直接。

  【王二Y】听人说一流作品印成书(没啥人看),二流作品拍电影(看的人不多),三流作品拍电视剧(好坏混个脸熟),杨先生以为如何?

  【格子布1980】那是因为一流的人太少啦!

  【杨志广】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三句话有一定的道理,所谓一流作品,就是指作家的思考比较深刻,个人特点比较突出,文学探索意味比较强的文学作品。这样的作品往往只在文学圈子里受注意,一般读者可能不会太关注。其它的作品——“二流”、“三流”,往往会更考虑市场的因素,考虑受众的接受程度,考虑可读性,所以,也就往往情节上比较好看。因此,容易被拍成电影或电视剧。但是,实际上这种合理性也是很有局限的,古今中外,很多公认的一流的文学作品,被拍成了很好的电影或电视剧。

  【主持人】文学艺术在电视蓬勃发展的今天,是否已经被推向了边缘?

  【张锐锋】文学在中心或是被推向边沿,实际上都是一种假设。文学和别的职业一样,其位置从来是比较确定的。曾经有一个渴望表达的时代,那时,似乎文学出现在中心,为更多的人们所关注。现在人们看到了表达的虚无,利益变成了更重要的东西,文学好像就到了边沿的位置上。是人们的目光扫到了别处,而不是文学本身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文学黯淡下来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回归自身的过程。因为,人们附加在它身上的东西脱落掉后,文学才能真正地显现出来。实际情况也正是这样。20世纪90年代以后,文学也开始进入了空前的繁荣期。

  【沧浪飞鸿】为什么网络文学不登大雅之堂,而纯文学却在象牙塔里不下来?网络文学就没有好作品吗?

  【唐朝农民】其实网络文学有他独特的地方。

  【张锐锋】我同意“唐朝农民”的说法!网络文学的确有独特的地方,因为它几乎都是即兴之作。因而,它反映了创作者此时此刻的思想状况。在我看来,今天的网络文学是不成熟的,缺乏纯文学中那种千锤百炼的语言、结构和内容。这种不成熟,不是因为我们从事网络创作的时间短,而是由网络文学的性质所决定的。它要求我们迅速捕捉到突发的火花,并迅速将它凝聚到文字中。因而,它带有极大的原始性,在某种意义上说,更能够展现真实。

  【唐朝农民】请问杨老师——盗版给文学带来了什么影响,电视有盗版问题吗?

  【泸州的老窖】电视应该不会有吧?从没听说过啊!

  【黑雪39】应该没有吧。

  【杨志广】盗版给文学创作带来的肯定是灾难,作家们因此受到的损失是巨大的。盗版只造福了那些盗版商,读者们读到的粗制滥造的盗版作品也是受害者。电视当然也有盗版问题,任何好的,受大众欢迎的,都可能受到盗版的侵害。

  【yq117】张院长,当前一些主流文学作品“浅艺术”现象也值得注意。有的不注重艺术功能,缺乏审美欣赏价值,“说教”太浓,艺术上平庸乏味,文学的功能和价值没有得到较好体现和发挥,使人们敬而远之。您认为如何改变这种现象。

  【格子布1980】这种作品注定是没有生命力的,所以你放心吧,时间自然会把他们删去。

  【张锐锋】艺术的价值在于其恒久性。那些“浅艺术”的作品注定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它们时刻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说教味”太浓,可能是主题先行的后果之一,也是创造力低下的体现,文学的功能和价值从来都由那些顶尖级的优秀作品来支撑。从时间的方向看去,次质的作品往往是陪衬,尽管它们数量巨大,在市场中也可能短时的热销,这是一种普遍现象,要改变这样的现象是非常困难的,它必须依赖时间的筛选。

  【yq117】杨主编,一些从事文学作品创作的作家游离时代,脱离社会生活,不愿意直面社会,有意无意回避社会矛盾,对反映和记录时代不感兴趣,有的只重经济效益,不顾社会效益,一味的迎合世俗,对这种现象您们是怎么看的呢?

  【杨志广】我很同意您的这种分析,现在的创作中确实存在着这种倾向,有些作者或者只图挣钱,或者视而不见社会现实和老百姓的生活实际,一味的自说自话。我个人和我们的刊物只能对这样的作品不予扶持,而大力支持那些关注现实,直面人生的作品。

  【唐朝农民】可大环境好象不怎么支持这方面的创作,好象对于反映现实题材的电视剧都不怎么感冒?对于一些社会问题,电视剧反映得很少!

  【格子布1980】所以现在好多片子只能以古论今。

  【yq117】请问张院长,一些劣质的文学作品、特别是影视作品,为什么能“卖得出”,大概还是有“买方”,要不怎么有一定“市场”呢?

  【张锐锋】一些劣质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之所以能够在市场上大量销售,是因为在创作者、编辑者与消费者之间,存在着一个隔层,那就是市场的营销者对市场缺乏认识。在他们看来,只有低挡的东西、阅读的东西,才有市场,才能被更多的消费者所接受。这样,就形成了出版者与市场之间的错位。消费者需要的,市场上缺少甚至没有,消费者不需要的,市场上大量泛滥。当人们进入市场之后,只能被迫的选择与自己真正的喜好有差距的东西,只能降格以求。这样,反过来又给市场造成低劣作品旺销的假象,给更多的出版者以错觉。

  【yq117】杨主编、张院长,文学是电视文化的最基础的资源,您二位认为,作为文学的创作者是否有一个如何定位的问题。

  【唐朝农民】任何东西都有一个定位,就向个人一样,希望达到一个什么高度,然后朝这个目标前进。

  【杨志广】肯定有“视点”和“定位”的问题,实际上每个作家一定都有自己的视点和定位,您的观点是正确的,但是也不是唯一的。因为文学艺术服务于人民的渠道是多方面的,主旋律和百花齐放都是需要的。您提的是一种高要求,有使命感的作家应该朝这方向努力。

  【主持人】你们认为电视文化怎样才能体现“人文关怀”?

  【热情薯片】先艺术,后攒钱。

  【小餮】边艺术,边赚钱。

  【热情薯片】有的时候人们往往当用心想一事的时候,事实却会相反,光记住发财了,最后品质下降了,财源还是没有!

  【格子布1980】以人为本,深刻体现人的内心、需求、精神世界等等。不要老是追求空洞的、浮躁的娱乐游戏,真正把人放在首位。

  【杨志广】我觉得格子布的说法很有道理。电视文化不论是什么题材,用什么方式,终极的目的是要关心人,以人为本,做到这样那就不管你是在讲什么故事,反映什么对象,都做到了人文关怀。

  【热情薯片】只有让观众感到有精神家园和自己被关怀的味道,才能长期留住顾客,电视也应该要走可持续发展。

  【萧儿26】电视“人文关怀”意味着将电视观众的利益置于节目的首位,是对人的重视,对人的挖掘,对人的自律。

  【张锐锋】我们电视文化的传统一般是注重“大”的东西,注重大起大落的集体事件,很少注意到平凡生活中个体生命的细微的感受。我们经常以国家、民族、集体的东西覆盖了个体生命,或者说个体受到了忽视。我们应该改变这种状况,应该注意到个体的经历、轻微的疼痛、细小的不易察觉的内心伤害。这样的东西在今天的电视中很少看到,同质同构的作品太多,具有独创性的作品很少,使电视受众却少选择可能性。这样,我们就很难以艺术的力量、贴近受众的细腻情感来抚慰人的精神。但愿我们能够从最细小的地方开始,就像给一个处在寒冷里的人披一件衣服一样,给平凡的生活以哪怕是很小的温暖。

  【热情薯片】其实有时就连一个小小的镜头也常能够使人流泪,怎能说很难去贴近观众?而需要自己更大的努力。

  【choc_eagle_456】前天我看了重庆商报上的一篇纪实报导:一对老人半个世纪曲折的恋情。每看一次,我都会情不自禁的流泪。若能拍成电视剧,相信会感动很多人的,也会给那些现今一些人不正确的爱情观有个很好的导向。我想这就是人文关怀。

  结束语

  【主持人】请两位老师谈谈对于《电视批判》栏目的建议以及做客央视国际的感受。

  【杨志广】《电视批判》栏目是一个很有文化品味的栏目,这个设想非常富有挑战性。在人们大多崇拜电视,痴迷于电视的时候,央视网站推出《电视批判》,体现了一种深层的思考和反思。《电视批判》是一种充满了建设意味的批判,我觉得对于提高我们的电视文化品味,同时也引导了观众,无疑是十分有益的。希望这个栏目越办越好!批判的色彩和深度不妨再加大一点,在一片迷醉电视的背景下,保持一份难得的清醒。今天来央视国际网络感受非常强烈,网民们的积极和涌跃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大家对文学和电视的关心使我们这些文学工作者十分的受感动。我会更多的关心这个栏目,经常来这里跟各位交流。

  【张锐锋】来这里作客我是第一次,我也第一次看到了网友们热情的谈论,其中有不少尖锐的问题使我感到难以回答。这一切都很新鲜,为平凡的生活增加了一些生动的思想波澜。尤其是《电视批判》这一栏目意义深远,针对性很强,很有建设性。它肯定会为我们今后的电视建设起到推动作用。今天我感到时间很短,聊天的时间很快就结束了。我相信,以后我们还有机会见面。感谢网友们提出了许多有意义的问题,感谢央视国际网站给了我一次与众多网友会面的机会,使我能够将自己的一些所思所想说出来,与大家共同讨论。谢谢大家!再见!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