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高层次论坛扎堆儿北京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6日16:45 北京晚报

  今天北京的最低气温已经降到了零摄氏度,然而初冬的寒意挡不住北京旺盛的“人气儿”。今天上午9时30分,汇聚46个国家和地区的500余名学者的北京论坛在人民大会堂开幕;上午9时,“中欧能源、发展与环境对话”在中国社科院第一报告厅举办;而就在前天,第二届中美关系研讨会已在北京拉开帷幕,包括我国前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和英国前首相约翰·梅杰在内的一批中美政界、学术界和商界人士参加了这次会议。

  北京论坛

  500全球知名学者共商亚洲发展

  今天上午,来自世界46个国家和地区的524名全球知名学者云集北京,共同开启了第二届北京论坛的序幕;在未来三天内,他们将就“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进行深入探讨。

  东西方文明的对话值得期待

  为了将论坛议题定得更集中和具体,此次论坛不仅将论坛的内容和议题集中到“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还将分论坛的数目从去年首届北京论坛的十四个减少为六个。

  据介绍,此次论坛呈现出学者多、学术准备充分、热门话题多等特点。如议题最多的历史分论坛共收集到了50篇论文,分为三组同时展开讨论,因此共有九场讨论会,其内容既涉及“中国如何崛起?美国缘何忧虑?”等当前的热点话题,也包含“日本古陶器的传统发明”等诸多古代历史的内容。

  在众多的论坛议题中,东西方文明的对话成为此次论坛的一大亮点。据哲学分论坛坛主、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赵敦华介绍,本届论坛的议题将不仅局限于哲学问题,它还将把视野拓展到整个世界文明的领域。

  有意思的是,被称为“欧元之父”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蒙代尔将成为本次哲学分论坛的主题发言人,一个经济学家为什么参与到哲学论坛中呢?赵敦华解释说:“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政治学家认识到,世界上一些根深蒂固的经济、社会、政治问题必须运用哲学思维,深入到文化层次中,才能寻求到彻底解决的途径。所以,参与本届哲学论坛的学者已不仅局限在哲学专家的圈子里了。”

  我对北京充满信心

  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也应邀出席了今天上午的北京论坛开幕式,而老布什的儿子、美国现任总统小布什也即将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之后来中国访问,这样布什父子很巧合地得以在京相聚。

  “我是一个乐观主义者,对亚太地区和北京充满了信心,”在今天上午的论坛开幕式上,81岁的老布什愉快地回忆起对中国的历次访问,他说,这次已经是自己第16次来中国了;1974年首次来到中国的时候,北京是一个没有颜色的城市,所有人都穿着蓝灰色的工装,连肢体语言都是一样的,那个时候的北京没有夜生活。而30年后的今天,无论是北京还是上海,中国的任何一个城市都充满了活力和能量。“昨天下午,我跟北大学生交流的时候感到非常惊讶,他们思想活跃,提出了很多高质量的问题。”老布什表示,现在的中国给人的印象是一个幸福、繁荣、有信心和更开放的地方。

  论坛已成为世界级学术盛会

  此次北京论坛是继2004年8月份成功举办首届之后的第二次学术盛会。与首届北京论坛相比,本届论坛更加成熟,从定位上突出三大特点:一是国际性;二是学术性;三是效益性。北大著名学者季羡林、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以及全球24个国家32所大学的校长或副校长的率团参与,都使得本届北京论坛更为世界学术界瞩目。在今天上午的开幕式上,联合国副秘书长JosephVernerReed表示,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对北京论坛也很关注,“今天的世界跟联合国成立之初已经不一样了,我们需要应对很多新变化和新挑战,最重要的是,还有成千上万的人面对着饥饿、疾病和环境退化的挑战而束手无策,尽管这个世界已经有了对付这些困难的办法。”他希望北京论坛能够通过对话促成这些问题的解决。本报记者丁肇文

  中美关系论坛

  中美将加强传染病防治的合作

  本报讯昨天下午,第二届中美关系研讨会上,中美两国流行病学研究专家就两国卫生领域传染性疾病的防治问题广泛地交流了意见。我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司长齐小秋指出,目前我国已建立了一套较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系统、检查机制和预警报告体系,几十年来已有效地控制了传染病的暴发流行。

  谈到禽流感问题,北京朝阳医院院长王辰指出,我国有142亿只禽类,占全球20%,其中60%散养,特别是在农村,人禽居住点过近。另外,世界上8条候鸟迁徙通道有3条在中国,这都会给隔绝造成困难。外国专家艾琳·格里斯基博士表示,卫生安全是全球性的问题,在全球性传染病面前,一个国家力量不够,中美两国只有在开发研制疫苗,建立健全安全卫生基础设施,加强监测、报告等方面进行良好的合作,才能有效地进行传染病的控制,保证人民健康。(赵霞)

  中欧能源对话

  中欧应相互吸取经验教训

  本报讯今天上午9时许,“中欧能源与可持续发展”对话会议开幕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报告厅内举行。开幕式吸引了来自德国、意大利等诸多国外媒体。在全球能源经济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中欧双方如何应对相互影响且日益复杂的因素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人均收入和人均消费水平增长幅度很快。2004年中国人均是2000美元,人均消耗1.5吨煤,分别是欧洲的三分之一和四分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陈佳贵在开幕式上表示,中国从上世纪90年代初由经济能源出口国变成了能源进口国,对石油进口的依存度超过50%。未来几年,中国人口持续增长,经济也会保持在8%左右的增长速度,能源消耗总量也会大幅度增长。

  中欧双方组织者都认为,中国和欧洲在能源、气候与可持续发展方面有着巨大的合作空间,加强交流有利于双方相互吸取经验教训,有利于双方更好地实现各自的能源发展与环境保护战略。这次对话的主要目标有两个:其一,深入交换意见,共同分享各自的成功经验,并分析中欧在能源发展战略、气候变化等方面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其二,加强双方在学术、政府、企业等多个层面的联系,特别是密切中欧双方人员的联系,并探索可能的合作模式。据悉,会议将持续两天。张宇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