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谁造就了“仅会考试的学生”?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7日00:00 红网

  据《新京报》11月15日报道,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称现行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应改革,高校不能培养“仅会考试的学生”。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信号,它释放出两种信息。第一,当前高等院校培养了许多不合格的产品:“仅会考试的学生”;第二,要对当前的研究生考试制度进行改革,着手培养各方面素质都比较优秀的学生。

  许校长的“批判”是对当前部分高等院校,特别是地方性院校本科教学质量现状的

一种清醒的认识,有了这种认识,也就有了一个明确的改革方向:研究生考试制度。但是,在“改革”之前,我们还应更清醒地认识到是“谁”造就了那些 “仅会考试的学生”。这样,才能明确的教育改革重点、难点、阻力等。

  从许校长的话语中可以分析出,他把“仅会考试的学生”的板子打到了本科教学上,针对部分学生以应试的心态和思路考研提出了一个纠正的药方:改革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用硬性的指挥棒来引导学生。我认为这种思路是正确的,但也是不全面、不贴切。

  诚然,目前有些大学生动手能力差,甚至出现了大学生回“炉”,地方院校演变成“考研基地”,大部分学生把考研幻想为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救命稻草。不可否认,造成这种状况,跟一些高校定位不准、盲目扩招、师资力量跟不上等因素有一定的关联。

  在就业的压力,乃至获得一个好的发展平台的推动下,以致大部分家长和学生已形成唯“大学”是改变其现状的唯一的出路的思维模式。这在农村地区特别明显,是否考上大学似乎已成为农村青年出路的唯一选择。在此心态和就业模式下,我们就能理解“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流行的话语的深刻内涵。尽管多年来,社会一致在倡导素质教育,然而现状却是,素质教育仅仅在口头上流行,应试教育依然大行其道,并在某种程度上,家长、老师与教学单位达成了共谋,形成了一种浓浓的应试教育文化。在这种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在父母、老师的“爱心”督促下,那些原本活泼、好奇的高中生们不得不依靠啃书、背书的形式去挤那条狭窄的独木桥,以致渐渐失去了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和追求的动力,成为考试指挥棒下的牺牲品。

  当他们考上大学时,虽然摆脱了“应试教育”的深渊,但其遗毒尚存。其表现是许多大学生不知道如何学习,没有自己的爱好与兴趣,不能主动地、创造性的去学习,于是出现了上课逃课、下课上网;考前突击背,考后书本仍、知识全忘光的现象。宝贵的大学四年就变成了“大一倍感新鲜、大二盲目乐观、大三忙忙碌碌、大四无可奈何”的“大学生活曲”。老师们也不得不拿出更多的时间来为这些学生“解毒”,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陷入知识缺乏、能力欠缺的大学生无奈之下,只能抓住考研的最后的救命稻草。于是,各种综合因素就造成了当前部分院校演变成“考研基地”,部分高分学生在一些教授眼中就成了“仅会考试的学生”。

  这种“仅会考试的学生”,它只不过是我国教育领域长期存在的“高分低能”痼疾,在新形势下的一个新变种而已。这个新形势是:比较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和固化的高中应试教育的交叉用力。这个新变种表明:“高分低能”的痼疾已侵入了较高层次的教育中。对此痼疾,早有不少有志之士提出了许多解决办法,进行了各种尝试,取得了不少丰硕的成果,但是问题还是那个问题。这就需要再一次的谨慎地审视我们的教育体制、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乃至已有的教育改革方案。我认为,除了要改革当前的研究生考试制度外,深化高考制度外,明确高校的定位、提高师资力量,还应改变把流行的固有观念,如“分分,学生的命根”等观念扭转过来,形成“能力,才是学生真正的命根”的新观念。这种观念的转变,家长、老师、大众传媒、社会各团体都担负着不可推卸的、或多或少的责任。

  (稿源:红网)

  (作者:刘继忠)

  (编辑:潇湘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