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修”不好的园林(一周推荐)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7日02:48 人民网-江南时报

  大凡关于“圆明园”,总是与一段屈辱的记忆连接在一起。每次随友人到圆明园,总是要到里面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去看看,那些被反复播放的“录像”,无不向我们暗示:“圆明园”是一个民族隐痛的“结点”。这种带有民族情绪的“见证”会让我们把“园林”本身象征化、符号化———对园林的践踏与毁坏,即是对民族本身的践踏!这样的逻辑亦无不可,然而却让我们直接“跳”过“一园子的文化”,外力固然可以让“文物”毁于一旦,但一种园的文化的“失落”,总是在漫长的岁月里渐渐静寂。

  汪荣祖先生的这本《追寻失落的圆明园》,要展示的是“园”的文化更深层的消逝的历程,多少有“重盖七宝楼台”之想,我多少愿意将其比作张宗子的《陶庵梦忆》或《西湖梦寻》,笔致后面有着莫可名状的哀绪缠结,多少有点“梦忆”的兴味,而此“梦”少了些个人的哀思,多了些史公的以“诗心”入“史”的豁然。“南疆痛史话从头,碧海鲸波震九州;漫道圆明劫后火,且凭记忆写琼楼。”此为作者“书成三题”中的一首,正好借来一用。作者先着手“重现”圆明园的布局,继而展示建筑的美学与功能,再深入到与建筑有关的政治与文化活动,最后探其兴衰之迹。从三千宠爱到繁华散去,才显出一个“园”的由“盛”及“衰”的历程,究其“圆明”两字,有“圆融与普照”之义,然而佛家之谓“完美”恰恰是“水中之月,镜中之花”,万境终归空,这多少是“圆明”之自解,亦是盛衰之理。

  古人作《海赋》,从海之上下四旁着手写之,若金圣叹所说“迤俪”写开,对于“园内”的大千世界,拙文鞭长莫及,姑且只示棋盘一角,作为蝇头小注罢了。大凡关于“圆明园”的第一章都以“火烧”为题,是“废墟里的哀叹”,这类以“闯入者”的“破坏史”似乎忽视了“园”的另一面,那个被“保护”起来的“历史”。

  现存的史料查到一些颇有意味的案例:如1774年,在长春园的西洋楼工作的一个名叫二格的满洲男孩正要爬墙外出时,被一名巡逻兵捉到,男孩供称逃走的原因是因为外出回来时迟到,受到主管狠毒的笞杖。按照当时的大清律例,这名满洲男孩接受让人吃惊的一百大板重罚而后被流放。由于他是满族,可以戴两个月的枷锁来替代流放,这个惩罚案最后经皇帝御批后执行;而乾隆于1744年,看到太监刘玉坐在栏杆上,认为这是极为无礼的举动,就把他交给其主管,责以四十大板;1779年的夏天,好几名苑丞因为池塘里的莲花太少、太稀疏而遭到责罚,他们每个人都被罚俸三到六个月;就连圆明园里种田的佃户并不是作为点缀之用,1787年春天,农田上的麦子显然因播种工作粗心大意而呈现杂乱,结果苑丞长福和他的副手们每人都因疏于职守而被罚一年的俸银。

  而对“火灾”这类的防范就更为严格,在1756

  年2月就有一班太监,因为在“春宇舒和”值班没几天就意外地两度发生火灾而遭受严惩。太监杨明在打扫时吸烟,被发配到黑龙江附近的满洲边陲为奴。太监曹玉善则因同在二楼,未能劝阻,也同时遭到流放,而这两个太监的主管杨进朝也被指为“疏忽职守”,被判戴上枷锁两个月、鞭打一百下,更高位阶的总管太监李玉与陈进忠每人缴相当于一年俸银的罚款,以分担这次起火事件的责任。而当晚起火时,两个平时在现场的工人临时被调派到别的地方,却因不在现场而被“宽恕”……这些颇有意味的细节,可以组成一部“规训与惩罚”的“园林史”,通过这样的一套制度,园林的主人不仅牢牢地“锁”住那个园子的春色,享受着“壶中日月长”的岁月,他们“园”的观念终究是“口”围起来的“另一个世界”,它可以远远地拒绝外面的世界,直到英国联军敲开那座园林的大门,事实上,这座园子的悲剧早就开始了。

  《江南时报》(2005年11月17日第二十四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