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专家眼中的新农村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7日04:57 大江网-江西日报

  熊丹 本报记者黄颖

  

专家眼中的新农村
新余市渝水区迎嘉新村是按照高水平、高标准建设的小康村,每两户村民住一幢三层楼房,按照现代住宅小区标准管理,各种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本报记者杨继红摄

  随着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浮出水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全国

人民关注的热点。

  两年前,我省已经开始试点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卓有成效。11月10日至12日,全国村庄整治工作会议在我省召开,来自全国30多个省(市、区)的建设厅长、村镇建设处长和有关领导专家齐聚江西,关注江西,共商新农村建设大计。

  这是一个现场会。顶着寒风冷雨,与会代表实地察看了南昌、宜春、吉安、赣州的一些村庄,记者趁机与他们聊起了新农村建设话题。

  “江西的新农村建设起步较早,村庄整治效果明显,农村面貌焕然一新,虽不是全国一流的,却很有特色。”福建省建设厅副厅长王知瑞表示。

  从农民最急迫的问题入手

  在高安八景上堡蔡家村,一排排白墙青瓦、飞檐翘角的房屋错落有致,道路四通八达,牛栏、厕所排列有序,环境整洁,设施配套,农民安居乐业。村民杜风根说,“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好多了,新建了厕所、牛栏,家家都装了有线电视,用上了沼气,是新农村建设让我们尝到了甜头。”

  “这几年城市变美、变亮了,而农村脏、乱、差现象严重,村庄道路、供水、排水等设施落后,极大影响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建设部村建办主任李兵弟说,“缩小城乡差距,首先从改善农村的人居环境入手。”

  全国现有村庄320万个,由于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生活习俗等情况千差万别。长期以来,由于对农民建房缺乏有效的组织与引导,农民生活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缺乏扶持。在绝大多数村庄,“只见新房不见新村”、“只见新村不见新貌”,农民行路难、吃水难,人畜禽混居,垃圾缺乏收集清理,生产生活环境差,农村面貌落后。

  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表示,村庄整治作为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要正确把握村庄整治的方向和重点,避免大拆大建、大包大揽、贪大求洋、急功近利等四种误区。建设新农村应立足现有基础,坚持以人为本,从解决农民最急迫、最直接、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入手,重点配套完善基础设施,让农民得到实惠,生活得到改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副部长谢扬认为,今后要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让公共服务惠及更多农民,弥补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

  体现农村历史文化特色

  11月11日,记者在兴国采访时,一位村民告诉记者:“现在路通了,水通了,电也通了,我们的生活一点不比城里人生活差。”

  浙江省建设厅副厅长张文平认为,与江浙等省农村相比,江西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历史文脉,农村房屋独具魅力,更能体现农村特色,体现了农村的田园风光和历史文化,更具有推广价值。

  近年来,不少地方建设村庄整治中,照搬照抄城市模式,贪大求洋、建洋房别墅;有的搞不切实际的小康示范工程;有的盲目克隆城市的广场、草坪、运动场;有的把风景优美的道路、河道全改成直马路、直河道,农村生搬硬套城市模式,缺少农村的气息,也与农民的生产生活不相适应。

  文化的积淀是多样性的杰出代表,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宝贵财富。我国历史文化悠久,不少地方村庄整治忽视了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导致不少有厚重文化底蕴的村庄被毁,令人惋惜。各地在新农村建设中,要进行科学规划,抢救性地保护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让新农村建设更好地造福后人。对此,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表示:“新农村建设要体现农村特色,留住农村田园风光,要因地制宜,不要搞千村一面。”

  尊重农民意愿不大包大揽

  “在新农村建设中,政府的组织引导和必要扶持非常关键。”建设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徐宗威认为,长期以来,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公共设施匮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公共财政主要面向城市,政府对农村建设的引导与扶持不够,对农村的资金、技术与管理投入不足。在今后的新农村建设中,政府要增加对农村的投入,加大物资、资金和技术支持的力度,使新农村建设尽快走上健康发展道路。

  但是,政府的扶持引导,不能变为大包大揽。近几年,各地在村庄整治中,热情高涨,有的将新农村建设片面理解为搞工程建设,盲目地搞运动;有的不顾群众意愿,大包大揽,劳民伤财,群众颇有微词。

  江西建设新农村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政府不大包大揽,而是注重调动农民积极性,以农民为主体,政府积极引导。赣州市采取村民理事会等形式,把村庄整治的决策权交给群众,并采取“以物代补”、“以奖代补”等形式,动员农民用自己的力量,改变农村落后面貌,较好调动了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

  “农民是新农村的受益者,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目前,全国农村每年建房量达8亿平方米,靠政府的投入只能是杯水车薪,关键是动员组织农民广泛参与,把8亿多农民的活力激发出来。要通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更好地激发农民自主、自强、勤勉、互助、奉献精神,全面提高农民的素质,建设新型农民。

  不重形象重实效

  建设新农村是“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可以预期,一场更大范围、影响深远的新农村建设高潮即将到来。有关专家呼吁:“新农村建设不能搞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更不能搞修宽马路、建大广场等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这些都与党中央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背道而驰,也得不到广大农民的拥护支持。”

  中央政策研究室农村局局长姜立贤认为,建设新农村是一项长期宏伟的目标。韩国新村建设的经验表明,只要采取有效措施,农村现代化与工业化、城市化可以同步推进,而且农村的发展不仅不会延缓工业化的进程,反而能为工业化提供更大的市场、人力物力支持,进而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关键是要建立完善长效机制,科学规划,整合资源,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合力,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建设新农村不仅是建设新村庄,更重要的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民生活方式。建设新农村,促进生产发展是第一位的,这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在动力。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新事物,在今后的新农村建设中,要及时总结各地农村的创造性实践,逐步完善推广。”建设部村建办主任李兵弟表示,目前江西已探索出建设新农村的初步经验,值得进行总结,今后要进一步探索农村发展、农民参与等长效机制,不断巩固成果,把新农村建设不断引向深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