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科技挑战未来 创新凝聚人才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7日05:09 中国青年报

  本报记者 崔玉娟 周凯 龚瑜

  记者:“挑战杯”竞赛已经成功举办了8届,在广大高校师生中享有极高的知名度。您怎样看待“挑战杯”竞赛的重要作用?

  杨岳:“挑战杯”竞赛是由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主办的一项导向

性、示范性、群众性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活动,旨在引导和激励高校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多出成果、提高素质,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经过16年的发展,“挑战杯”竞赛引导和吸引了一届届大学生踊跃参与,超过200万名大学生直接或间接地参加了竞赛;全国所有重点高校在内的1000多所内地高校,以及港澳台等数十所知名高校参与其中。竞赛的群众基础持续扩大,参赛作品质量稳步提高,竞赛机制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效益日益突出,社会化运作模式逐渐成熟,在推动高校与社会的交流,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发掘和培养高素质学术科技人才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人才效益,已经成为国内各个大学展示科研、教学能力和学生科研水平的重要窗口以及社会选拔创新人才和科技成果的重要平台。

  记者:“挑战杯”竞赛一直强调创新精神的培养,如何在历届比赛中得到体现?是否注重学生创新作品向市场的转化?

  杨岳:“创新”始终是“挑战杯”竞赛最关注的核心内容。我们的作品可以是自然科学的,也可以是哲学、社会科学的;可以是发明创造的实物或模型,也可以是理论思考的学术论文或实地考察的调研报告。但是,有一点是有共性的,那就是每件作品必须具有比较突出的创新点。同时,我们非常重视并提倡把参与“挑战杯”竞赛的参赛作品推向市场,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近几届“挑战杯”竞赛更是在这方面加大了工作力度,每届竞赛都有相当多的企业和风险投资关注学生的科技成果,也有很多成功转化的案例。但另一方面,我们并不过分渲染学生成果转化金额的具体数字,因为“挑战杯”竞赛的宗旨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业意识,这种培养比其他数字化的东西重要得多。

  记者:参加“挑战杯”竞赛,对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有哪些积极作用?

  杨岳:“挑战杯”竞赛的很多参赛作品都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有些自然科学类的作品作为技术创新和技术开发的成果,直接应用于生产生活之中,有些哲学、社会科学类的作品直接关系国计民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因此,很多同学通过参与“挑战杯”竞赛不仅解决了一个技术上的难题,创造了一项技术发明,更多地则是提高了自己的科研兴趣,增强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找到了今后的工作方向。同时,为进一步增强广大青年学生的创业就业能力,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又于1999年开始主办“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侧重把学生的科技成果推向市场。参赛学生通过创业计划竞赛进行模拟创业,实际运用公司管理、市场营销、财务收支和策划宣传等各方面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达到以创新促创业、以创业促就业的良性循环。

  记者:尽管“挑战杯”竞赛的知名度很高,但是部分大学生尤其是文科学生觉得“挑战杯”竞赛离他们的距离还是比较远,您认为“挑战杯”竞赛活动还有哪些亟待改进的地方?

  杨岳:“挑战杯”竞赛活动现在已经发展成为涵盖机械与控制、信息技术、数理、生命科学、能源化工、哲学、经济、社会、教育、法律、管理共11个学科门类的大型赛事,内容十分广泛。第九届“挑战杯”竞赛1100多件参赛作品中就有近400件文科作品,创业计划竞赛更是多学科合作的结果,每个创业团队都包括工商管理、财务、文秘、营销等多种专业,因此,文科学生在“挑战杯”竞赛中是拥有广阔舞台和大有所为的。

  当然,我们的工作也还有很多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比如,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挑战杯”竞赛的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科技成果的转化力度,增强“挑战杯”竞赛在经济建设主战场中的作用,进一步完善机制建设和制度建设,提高“挑战杯”竞赛的权威性和科学性,进一步加大对中学、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指导力度,丰富和壮大“挑战杯”竞赛的规模和力量,等等。我们也欢迎社会各界继续关心“挑战杯”的成长,支持“挑战杯”的发展,共同推进这项事业的发展,让“挑战杯”竞赛真正成为全国大中学生科技创新创造的“奥林匹克”。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这对广大青年学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为以“挑战杯”竞赛为龙头的大学生学术创新活动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当代青年学生生逢其时,重任在肩,希望广大青年学生紧追科技前沿,勇攀科技高峰,把科技创造活动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积极弘扬科学精神,为建设和谐校园贡献力量,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对广大青年提出的“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的要求,努力成长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本报北京11月16日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