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天籁之音”:从西南边陲传向世界(今日关注)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7日05:14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天籁之音”:从西南边陲传向世界(今日关注)
岩冰演奏“达格莱”

  在中国西南边陲的一些山寨,那里的农民在花丛中舞蹈,在山坡上歌唱。姑娘们随手摘取一片树叶,就能吹出使人心灵空间陡然扩展的乐音;小伙子们拿着自制乐器,瞬间就能奏出来自远山的天籁之音……

  11年前,在中国作曲家田丰带领下,由彝族、哈尼族、纳西族、藏族、佤族等25个民族的山寨村民组成的“云南源生乐坊”带着传统的原生态艺术,从大山深处走了出来。今天,他们又把飘着汗味、混和着泥土的气息、带着人类蛮荒时代印痕的“绝音”,传向了世界。

  ■走进肯尼迪艺术中心,为美国人民打开中国文化之窗

  2005年10月,在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心举行的“中国文化节”期间,来自中国云南边陲大山深处的“绝音”,让演出中心热烈的气氛达到了高潮。700多名美国观众站立起来,用长达六七分钟的热烈掌声和欢呼声,向中国的少数民族农民艺术家表达着由衷的感谢。

  “在此之前,我们还到纽约和美国东北部的康涅狄格州、佛蒙特州等地进行了演出。在为期20天的时间里,我们在一所又一所美国小学、中学、大学进行巡回演出和文化交流。充满中国乡村气息的音乐舞蹈,深深地打动了美国的观众。那动人的场面,用语言难以形容。”“云南源生乐坊”负责人刘晓津女士说。

  许许多多美国观众都用“美妙”、“惊奇”这样的词句表达了自己的感受。一位美国观众激动地说:“难以想象人类文明进程中竟产生了如此美妙动人的音乐和歌舞,感谢你们为我们又打开了一道人类文化之窗!”

  “真让人惊奇!”佛蒙特大学华裔中文系印京华教授说。这几年印教授经常带美国学生来中国云南实习。“我以为自己很了解云南,但这些节目是我从来没有看到过的。这些田间种地的农民,他们的歌曲音韵丰富,演唱有很高的水准,集体舞蹈演员之间的配合自然默契和谐,很有艺术感染力,真的很精彩。”

  在华盛顿学习的董杰文来自云南。当她在异国他乡观赏到“云南源生乐坊”演出时,她激动得哭了。“家乡的音乐歌舞这样棒,这样让人震撼,我从心底深处感到骄傲。”

  ■活跃在高校舞台上,原生态歌舞震撼年轻一代

  年过六旬的后宝云、施万恒、岩兵……来自大山深处的艺人们日前又活跃在北京高校的舞台上。

  在北京中央音乐学院的演奏厅内,舞台上男女求爱时的随意放歌、对歌,使全场观众深深地被这种朴素的原生态民间艺术所吸引。当59岁的佤族老艺人岩兵演奏着一种被称之为“达格莱”的自制乐器时,40余种声音被他同时奏响的瞬间,演奏厅掌声雷动。

  “我是怀着一种崇高的心情来欣赏的。”少数民族音乐专业的研究生李丽梅说:“这是我们在现代舞台上绝对看不见的东西。像‘巫鼓’和‘公鸡舞’,通过反映祭祀活动,体现了人们祈念长命百岁、五谷丰登、除恶避邪的美好心愿。那种极强的乡土气息让我感到震撼。”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理论研究博士生刘嵘则说:“他们是真正的农民,和我们平时观看的专业演员的演出是有本质区别的。这是一种自然感情的流露,是民族真实情感的表现。在这些民间老艺人身上,我们可以感觉到一种民族的精神,一种体现‘中华民族魂’的最原始的音乐,这是今天我们青年一代恰恰缺乏的东西。”

  中央美院设计学院的贺晶说:“虽然他们唱的都是方言,但是他们表现出来的原始的肢体语言通俗易懂,这对我们来说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这些无文字的、口传身授的艺术太难得了。我们应该加倍珍惜。”

  ■继续对下一代口传身授,把民间传统艺术的根留住

  民间传统艺术大都靠口传身授一代一代往下传承。当人类面临经济全球化的时候,保留文化艺术的多样化,特别是使民间传统文化避免消亡的命运,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近年来,国家文化部出台了一系列保护民间传统文化的相关政策,抢救具有重要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又濒临消亡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项目。

  2004年,云南社科院成立了专门的研究会,“云南源生乐坊”被列入重点传承民间传统艺术行列之中。

  “我们不仅要进行民族民间文化的普查,把它们作为档案、资料记载下来,保存起来,我们还要开发它。”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杨名康教授说。

  杨名康呼吁,要将民间传统艺术的根留住。为适应学校教学的多元化,他表示将在更大程度上增加与民间艺人的交流活动,更多地吸纳民间传统原生态艺术形式,使少数民族民间艺术得以更好地传承。

  中外民众的厚爱,使来自大山深处的农民艺术家们深受鼓舞。“我们走出大山很不容易。我们为那么多的美国人演出,受到那样热烈的欢迎。我们又为自己祖国的年轻人演出,我们有责任让他们知道我们祖国还有这么精彩丰富的民族音乐歌舞。”年龄已过六旬的著名四弦琴弹奏手老艺人阿家文说:“但我们最终还是要回到大山里去的。现在,我们更有信心继续对山里的年轻人和下一代口传身授,让我们古老的原生态音乐永远流传下去。”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11月17日第四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