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任仲夷同志在广州逝世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7日05:16 时代商报

  时代商报讯 据新京报报道,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共辽宁省委原第一书记、中共广东省委原第一书记、广东省军区原第一政委任仲夷同志,因病于2005年11月15日13时46分在广州逝世,享年92岁。

  根据任仲夷同志生前愿望,丧事从简办理,不举行遗体送别仪式。

  任仲夷同志病重住院治疗期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等国家领导人多次来电询问有关情况,指示有关部门全力做好救治工作。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贺国强专门到医院看望慰问、了解病情,对救治工作提出要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曾多次到医院看望,并在率团出访期间多次过问治疗情况,要求全力救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王刚多次来电询问救治情况。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也到医院看望慰问。中央和广东省保健局组织专家医务人员全力救治。

  好友范敬宜的三个遗憾

  任仲夷同志在辽宁工作期间,当时在辽宁日报社工作的范敬宜和他结下了深厚友谊,后来任仲夷调到广东工作,范敬宜也到人民日报社工作,但是他们的友谊并未中断。范敬宜曾写过许多篇介绍任老的文章。

  范敬宜现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双聘教授、全国人大常委、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31年,范敬宜出生于江苏苏州,后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中文系;

  1951年开始从事新闻工作,曾任东北日报和辽宁日报编辑、农村部副主任、主任、编委等职务;

  1983年任辽宁日报副总编;

  1984年调中央文化部任外文局局长;

  1986年任经济日报总编辑;

  1993年任人民日报总编辑;

  1998年至今任全国人大常委、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1月16日上午11时,记者拨通了范敬宜在北京居所的电话。刚刚回到家里的他,听记者告知了任仲夷同志逝世的消息后,愣在电话那端。“太突然了,太遗憾了,什么时候……”稍顷,他才压抑着问出声来。

  未能和他有个合影

  电话里,范敬宜回忆着和任老的最后一次见面。

  4年前的春天,范敬宜到广州出差。工作结束后,他给任老的秘书打电话,表示要去看望任老,而任老却坚持要自己到他的住处来看望他。“那天,任老谈兴颇浓,我们一直聊到夜里12时。直到他走的时候,仍然兴致勃勃。没想到,那是我们最后一次见面。”

  让范敬宜十分遗憾的是,他们交往那么久,竟然没有一张合影的照片。“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大都在谈思想,说各自的想法,从来没想过一起照个相什么的。应该说,那时的条件也不像现在这么好,相机也不多。但是,合影的机会还是有的,比如有一年他和夫人到北京,还有就是那次我去广州的时候。可是当时,谁也没想到合影的事情。如今,我再也没有和他合影的机会了。”

  未能和他多说会儿话

  两人平日都有繁重的工作要做,因此,虽然友谊深厚,却也难得相聚。“我们平时没什么交往,有时一年也只通一次电话,但如果一旦相聚,共同语言就很多,在一起总是有说不完的话,他对我的指导和帮助也很大。”

  “我喜欢他的语言”,范敬宜说,“他很少说官话、套话,对此,我印象特别深刻。他虽然身居高位,但对下情十分了解。”

  2005年第8期《炎黄春秋》发表了范敬宜《“天天向上”的任仲夷》一文。文章发表一个月后,任老特意给范敬宜打来电话。“他告诉我刚看到了那篇文章。那时,我感觉他不像以前那么健谈,知道他身体不好,也就没和他多谈,没想到3个月前的这次谈话,成为我们最后一次交谈。真是遗憾啊,要是知道这是最后一次谈话,我真该和他多说会儿。”

  未能送他什么礼物

  在范敬宜看来,任仲夷是个十分重感情的人,也是个十分有肝胆的人。

  “实际上,我和任仲夷初识的时候,我不过是辽宁日报的普通记者,而且还是个有过右派身份的人。但是,就在当时,我为一些文章的发表顶着很大压力的时候,他却跑到报社去看我,实际上就是来为我‘打气’。虽然那一天我正好下乡采访,没能和他见面,但他这一不同寻常的举动,把我从困境中彻底解脱了出来。这种举动在当时相当不简单啊,这是一个有肝胆的人!”

  任仲夷在辽宁工作期间,说出了许多在当时看来是石破天惊的话,做了许多惊世骇俗的事情。如果没有他这些解放的思想、开明的作风,辽宁的改革步伐也不会那么快,这也使得辽宁许多同志对他的感情都很深。

  “我对他的感情也很深,不过,现在想来还有一件很遗憾的事情,那就是我甚至没有给他送过什么纪念友谊的东西。”这个遗憾也成为范敬宜难以释怀的遗憾。记者 唐佳丽

  “天天向上”的任仲夷

  

  任仲夷同志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一位先驱人物。他在辽宁、广东担任省委第一书记期间,以思想解放、作风开明著称。他满腔热情地支持改革开放事业的事迹,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传为美谈。他同时又大力支持新闻媒体大胆、积极地开展改革开放的宣传,这方面的情况却知者不多。笔者当时是辽宁日报的一名工作人员,感受极深。二十多年来一直历历在目,未能忘怀。

  力排众议,为记者仗义执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同志多次提出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任仲夷同志对这一重大战略思想领会特别深刻。他1977年到辽宁不久,就提出“农村抓富”的口号,并在全省发动一场“要不要富、敢不敢富、能不能富、怎么样富”的大讨论。作为辽宁省委机关报,辽宁日报在总编辑赵阜同志的组织策划下,把这场讨论报道得声势浩大,有声有色。不但有力地推动了全省抓富活动的深入开展,而且产生了全国影响。

  当时,我刚结束十年下放的生活,回到辽宁日报农村部工作,躬逢其盛,自然也全身心地投入这项报道。可是事隔不久,到了1979年初,在全国出现了一阵否定三中全会路线的“倒春寒”。一时“三中全会的政策过头了,诱发了资本主义势力泛滥”之类的声音甚嚣尘上,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为了批驳这种错误思潮,我在报社领导支持下,撰写了一篇题为《莫把开头当过头》的农村形势述评。三天之后,人民日报又在一版头条位置全文转载了这篇述评,并加了一个很长的编者按,予以肯定和支持,还旗帜鲜明地提出:“作为新闻工作者,要像辽宁日报记者范敬宜同志那样,多做一些扎扎实实的调查,用事实来回答那些对三中全会精神有怀疑、有抵触的同志。”

  事后我才知道,《莫把开头当过头》一文见报的当天,不少干部看了报纸纷纷议论:“现在农村资本主义势力如此猖獗,还说是没有过头,纯粹是胡说八道!”大有要把我“老账新账一齐算”之势。就在这种情势下,作为省委第一书记的任仲夷同志在会上力排众议,仗义执言:“我完全赞成范敬宜这位记者的观点,而且我认为文章的标题还应该加上一句:莫把支流当主流!”会后,他亲自跑到报社,要见一见“这个记者”,实际上是来为我“打气”。遗憾的是这一天我正好下乡采访,没能见面。

  “记者是我的一个主要信息来源”

  任仲夷同志经常说:“我的信息来源,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业务部门,一个是新闻媒体。许多事实证明,媒体提供的信息往往更真实、更生动。”

  正因为如此,他多次轻车简从来到辽宁日报社,找几个编辑记者聊天,借此了解一些情况,也发表一点自己的看法。

  我曾遇到过这样一个有趣场面:有一天,大概是“清除精神污染”期间,任仲夷忽然来到报社,找了五六位部主任、编辑座谈。会上有一位同志向他反映:现在有些幼儿园的老师,教孩子唱一些不健康的爱情歌曲,如《我有一颗火热的心》,这样会污染儿童的心灵。

  任仲夷听到这里,立刻插话说:“你讲的情况只能说明现在的好儿歌太少,不能说是精神污染。两三岁的儿童懂什么爱不爱的,不过是跟着阿姨唱就是了。”

  “对这个问题,马克思是怎么讲的?”

  大概是1982年,大连歌舞团到上海演出。演员在台上拿着麦克风边走边唱,这在当时是罕见的,因此引起舆论的一片哗然。有的报纸连续批评这是“港台资产阶级腐朽台风”,还为此写了内参。大连在辽宁,辽宁当然很紧张。作为辽宁省委的机关报,辽宁日报是否也应该呼应?总编辑赵阜同志就让我去向任仲夷同志请示。

  记得那天下午,任仲夷同志在办公室里听完我的汇报,沉默了半晌,忽然很认真地问我:“对这个问题,马克思是怎么讲的?”

  一下子我被“将”住了,只好回答:“这我可没有听说过……”

  “既然‘老祖宗’都没有讲过站着唱是无产阶级的,走着唱是资产阶级的,叫我怎么表态呀?”

  接着,他很严肃地说:“我认为,共产党的省委只管唱什么,不管站着唱还是走着唱,这是该由导演管的事。我还没有想清楚,为什么只有站着唱才是社会主义,走着唱就是资本主义。”“那我们报纸怎么办呢?”我有点着急了。

  任仲夷同志笑笑说:“那是你们总编辑考虑的问题。”

  “对少先队员只能说‘天天向上!’”

  当时,任仲夷同志已经九十高龄了。虽然身体已不如前,但头脑活跃如故,思维超前如故,幽默乐观如故。每当有人问起他的健康状况时,他总是笑着回答:“我的一只眼睛已失明——一目了然了;一只耳朵已失聪——偏听不偏信了;一个胃已经切除一半,无所谓(胃)了;一个胆也已摘除,变得浑身是胆了。”这种对生命的乐观态度,真是少见。

  党的十五大召开时,任仲夷同志以八十多岁高龄当选代表前来参加会议,这是绝无仅有的特例。他下飞机后首先来到人民日报社,想看看我和参加大会报道的记者。当他离开报社时,时任总编室主任的江绍高同志说了一句:“祝任老健康长寿!”不料任仲夷同志突然停止脚步,正色说道:“你这话说得不好!”大家都愣住了,问他为什么。他说:“凡是被人说健康长寿的,都说明他快要‘差不多’了。哪有对少先队员说‘健康长寿’的呀?对少先队员只能说‘天天向上’嘛!”说罢,他立正举手行了个少先队礼。

  确实,没有比“天天向上”更能生动逼真地传达任仲夷同志的精神状态和精神世界,更能表达对这位可敬可爱的“超龄少先队员”的敬慕了。

  据《炎黄春秋》 作者 范敬宜

  任仲夷简介

  

  任仲夷,原名任兰甲,曾用名任夷,男,汉族,大学文化。当选为中共八大、十大、十一大、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代表,中共第十一届、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中共第十二届、第十三届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第一、二、四、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1914年9月出生,河北省威县西小庄人

  1936年3月,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5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37-1938年,在济南做平津流亡学生中党的工作,后任鲁西北聊城政治干部学校中共党总支委员兼政治教官

  1938-1945年,任鲁西北抗日游击第三纵队司令部秘书长、中共邢台市委书记兼市长

  1946-1952年,任中共辽南三地委常委兼三专署副专员,中共大连市委书记兼副市长,中共旅大行政公署党组副书记、行政公署秘书长,旅大市委常委兼秘书长

  1952年,任中共松江省委常委兼秘书长

  1953年,任中共哈尔滨(直属市)市委第二书记

  1954-1966年,任中共哈尔滨市委第一书记兼市政协主席、市警备区第一政委,中共黑龙江省委常务书记

  1972-1976年,任中共黑龙江省委书记

  1977-1980年,任中共辽宁省委第二书记,中共辽宁省委第一书记兼省军区第一政委

  1980-1985年,任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兼省军区第一政委

  1985年后,退出领导工作岗位,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