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佳木斯大学用延安精神培育新时期“北大荒人”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7日06:14 光明网-光明日报

  本报讯(记者朱伟光特约记者王琦)初冬时节,寒意袭人,而在佳木斯大学,一场关于延安精神的讨论却燃起了学子们的热情:延安精神离我们并不遥远,艰苦奋斗,献身祖国仍然是我们的追求。佳木斯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张少杰说:“作为一所始创于革命战争时期延安的高校,我们始终坚持用延安精神教育和鼓励学生到基层去,到祖国建设需要的地方去。”

  1947年,一部分从延安北迁的干部在号称东北小延安的佳木斯市成立了合江军分区卫

生干部学校,成为佳木斯大学的前身。虽然面临学校不在省级中心城市、区域经济滞后、人才大量外流、经济状况窘困等诸多不利因素,但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奋斗,佳大人秉承延安精神,并汲取北大荒精神和行知精神的精华,造就了青松傲雪的品格和“艰苦创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的佳木斯大学精神,也造就了一支素质较高、不惧困难、知难而上、无私奉献的教师和管理干部队伍,把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学校建设成为学科门类最多、规模较大、实力较为雄厚的省属重点建设的地方综合大学。

  大学党委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坚持教学中心地位不动摇,将有限的资金重点投到师资培养、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学条件改善方面,实施了人才培养的“1511”工程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的“四重”建设,佳大人对此全力支持,没有抱怨,反而认为“个人得失不算什么,事业兴旺是我们的追求,更是今后生存和可持续性发展的保障”。随着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学校招生规模扩大,教学任务越来越重,在各高校纷纷实施数额可观的津贴制度情况下,虽然佳大教师收入较低,管理干部也没有任何津贴,但佳大人能甘于淡泊、耐得住暂时的清贫,仍一如既往地为佳大的发展建设贡献着青春和汗水。就凭着在长期艰苦条件下,从事教学和科研所锻炼出来的意志和经验,广大教师按着大学的要求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各项任务。

  在长期勤俭办学、艰苦创业的环境条件下,广大教师的奉献精神对学生的品德修养和能力培育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们“亲其师,信其道”,在读书期间就普遍养成了勤俭耐劳的操守,诚朴宽厚的品格,刻苦钻研的精神。医学专业的学生在当时教学条件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努力拼搏,积极参加卫生部举办的全国业务统考,并取得了名列前茅的好成绩。这种刻苦好学的精神也使他们在毕业后很快适应基层工作,做到了“下得去、留得住”,长期为地方服务,并能脱颖而出奠定了思想基础。该校毕业生、哈药集团总经理姜林奎说:“尽管当时办学条件十分艰苦,但大学造就了我们不畏艰难、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不甘人后、自强不息的拼博精神,艰苦创业、吃苦耐劳的刻苦精神,以及团结协作、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使我们终生受益。”

  在佳木斯大学,新生一入学接受的就是革命传统教育。他们将培养学得好、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应用型人才作为自己的定位。“我1977年从佳木斯医学院毕业来到新发镇医院,就没想过要离开。在学校形成的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精神使我终生受益。我就是要在基层做出一番事业。”这是哈尔滨市道里区新发镇医院院长战胜军的人生目标。像战胜军这样扎根黑土地的新“北大荒人”,在佳木斯大学的毕业生中还有许多。佳木斯大学的大量毕业生活跃在黑龙江省医疗卫生、工矿企业、文教、科研、党政机关等各个领域,多数成为骨干力量。以“哈医药”为龙头的“北药经济”企业中,大部分管理和技术人员出自该校的药学和制药工程专业。在三江地区的教育界,特别是各中学,绝大多数的教学骨干都是佳大的毕业生,有的单位该校毕业生甚至达到职工总数的1/2左右;在哈、齐、牡、佳及大庆等许多国有大中型企业中,许多技术骨干也都是佳大的毕业生。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