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绝不让农民失望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7日06:44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记者白剑峰

  昏暗的土房里,散发着阵阵潮味。一位老人已连续一周高烧,却因为经济拮据而不去看病,以致生命垂危……

  这是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农民看病难的真实写照,它深深地震撼了一群

来自城市的医生。尽管他们对农村并不陌生,但这里的贫困仍然远远超出了想象。

  今年5月以来,甘肃省启动了为期3年的“千名城市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第一批来自省、市、县的城市医师共1265名,组成43支医疗队,分赴43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县级医院和350家乡镇卫生院,医疗队一年一换。其中,每个县医院派驻5人,每个乡镇卫生院派驻3人。中央和甘肃省财政共安排专项资金3500多万元,用于医疗队员的生活、交通、培训等支出。

  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受援县医院开展多发病、常见病及疑难杂症的诊疗活动,提高其医疗服务水平;帮助受援乡镇卫生院提高计划免疫、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培训受援县医院和乡镇卫生院业务人员和管理人员。

  为了使城市医师支援农村形成一项制度,甘肃省卫生厅规定:城市医师在晋升上一级职称前,必须支援农村卫生1年;支援农村医疗队员考核不合格者,在两年内不得晋升上一级职称。

  “绝不能让农民失望!”这是医疗队员们的共同心声。工程实施以来,绝大部分受援医院和乡镇卫生院一改门庭冷落的萧条状况,病人多了,技术高了,经济效益好了。

  农民有病能看了

  今年雨水偏多,通渭县马营镇中心卫生院化验室成了“水乡”,仪器上蒙着塑料布,有的还漏电。手术室漏风漏雨,根本谈不上无菌操作,手术床和手术椅都已锈迹斑斑,据说是20世纪60年代北京医疗队留下的。X光机是城市医院淘汰的,辐射性大,影像模糊,工作人员也没有任何防护设备。病床上只有一张光木板,病人都是自带被褥。

  这是甘肃省大多数乡镇卫生院的一个缩影。据了解,全省现有乡镇卫生院1423所,危房面积占业务用房总面积1/3,有的医生吃住、诊疗都在一间房里。有X光机的卫生院有858所,其中多数设备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所配,基本处于报废状态;能够开展常规检查的卫生院仅有638所。

  然而,就是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医疗队创造性地开展了很多工作。积尘的设备被启用,新业务不断开展,乡镇卫生院的病人越来越多了,改变了“有设备没人才,有人才没设备”的局面,不仅提高了卫生院的经济效益,而且使群众的一些疑难病症得到了及时治疗。据不完全统计,过去受援县农民有病不看的约占50%,目前已降低了近10个百分点。

  通渭县陇阳乡卫生院过去处于瘫痪状态,设备只有“老三件”(血压计、体温表、听诊器),医疗水平和个体诊所差不多,一年到头闲得慌。全院每月业务收入仅有2000多元,连工资也发不出,有点本事的医生都去开个体诊所。医疗队到来后,这里的面貌很快焕然一新。定西市人民医院放射科专家李培生修好了沉睡多年的X光机,并手把手带徒弟,两个月透视、拍片100多人次,业务收入达3000多元。检验室过去一直闲置,连最简单的尿常规也做不了,在医疗队的指导下,医技人员开展了10多个检验项目,月均业务量达130人次。同时,医疗队专家各显其能,开设了针灸、理疗等新项目,为大量患者解除了病痛。如今,卫生院最高月收入达到1.4万元,相当于过去的7倍。院长包维肃高兴地说:“支援一名好医生,比给几万块钱还有用!”

  为了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本土人才,留下“不走的医疗队”,医疗队员还定期举办学术讲座,开展手术带教,进行操作示范等,每名队员以传帮带形式,至少培养1—2名本专业技术骨干。同时,他们还挑选有潜力基层医生,免费送到省市大医院进修培训。在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人民医院,来自兰州市的医疗队员积极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如肿瘤介入手术、剖宫产新术式、糖尿病治疗等,填补了多项空白,带出了一批人才。

  精打细算开处方

  来自敦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张忠礼永远忘不了这样一幕:天水市麦积区一位农民出生50多年,从未踏进任何医院的大门,近来身体越来越虚弱,几乎失去了劳动能力。听说医疗队到村里义诊,他赶紧去看病。医生经过诊断,告诉他是房颤性心脏病。这时,老人突然松开了紧攥的手心,拿出了皱巴巴的5元钱,递到医生眼前,说:“求求您,帮我把病治好吧。”

  拿5元钱来看病,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在甘肃农村,很多农民都是赶集时卖了农产品才来看病的,少的只有一两元,多的不过二三十元。

  甘肃是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省份,素有“瘠苦甲于天下”之称。如今,在全省43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农民年均纯收入也仅有1000多元。据调查,在贫困人口中,50%以上的农民在短期内没钱看病,约30%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由于广大农村缺医少药,“一人患病,拖垮全家”、“小病不看,大病等死”的现象十分普遍。

  在这里,医疗队员怀着对农民的深厚感情,想方设法开“小处方”,处处为病人精打细算。陈小勇来自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是支援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医疗队队长,他感慨地说:“在城市里,给病人开个上百元的药方,根本不算什么。可在这里,农民挣一元钱也不容易。有时开了一盒药,农民只买几粒药。刚来时,我们几乎都不会开方了,因为要用几元钱治好病确实不易。在城市里,诊断疾病主要靠检验、CT、核磁等,现在我们不可能依赖任何高精设备,主要靠听诊器和经验诊断。”

  在通渭县人民医院,记者见到来自定西市人民医院的孙利国医生。他说:“农民害不起病,有了大病就得卖牛、卖房。很多人扛不住了才送医院,阑尾炎大多被拖成了严重穿孔。因此,在这里看病,医生不能完全根据病情需要开药,而要考虑病人的经济条件。如果病人只带了10元,药费就不能超过8元,因为要给他留2元回程车费。”

  翻山越岭去巡诊

  “城里专家来了!”8月初,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的医疗队进行了为期7天的巡回义诊,边远山区农民奔走相告,如同过节一样。

  下乡巡诊是医疗队的一项重要任务。由于交通不便,很多边远山区农民根本无法到县乡看病。当医疗队员翻过七沟八梁,走进大山深处,才真正了解了农民的疾苦。在义诊期间,他们总计接诊患者5000多人,咨询1万多人,发放宣传资料2万多份。农村卫生资源之短缺、农民健康意识之匮乏、农民就医环境之恶劣、农民对医疗服务需求之强烈,令每一个人都感到了肩负的责任。

  医疗队途经川王乡,原本并不打算停留。但是,得到消息的乡亲们早早就等在路边眺望。车子一到,立刻被围得水泄不通。于是,队员们不得不临时改变计划,在田埂上席地而坐,接诊看病。处方用完了,就用孩子们的作业本;作业本用完了,老乡们又裁好了整整齐齐的白纸。队员们顾不上吃饭,老乡们就从地里现挖土豆,烤熟了给队员压饥。一名妇女患有严重的妇科病,常年生活在痛苦中,却从没上过医院,也不好意思告诉别人。由于室外条件所限,一名女医疗队员亲自来到她家中,在炕头上用手电筒进行了检查,并为她开了药。当医疗队离开时,一些没有看上病的乡亲仍在追问:“你们什么时候再来呀?”

  为了摸清农村的计划免疫情况,队员们翻山越岭,了解实际情况,不知吃了多少苦。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张永瑞针对乡村医生的实际,总结出《计划免疫15问》,使他们一学就会,一会就用,很快得到了普及推广。经过调查,他初步掌握了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的地方病分布情况,并对地方性甲状腺肿、克汀病、大骨节病等高发区提出了预防措施。一些队员还走村入户,为儿童补种疫苗,动员产妇住院分娩,开展健康教育。工程实施以来,受援县的疫苗接种率和住院分娩率均有明显上升。

  《人民日报》(2005年11月17日第十五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