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以前面临舆论尖锐的指责,现在很多老人想去养老院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7日09:59 南京报业网

  【江苏商报报道】本报记者曾璐 韶静报道

  过去,让父母最伤心的话,莫过于孩子说:老了把你送进敬老院!

  据称,多年前,一位老太太执意要住进自己喜欢的养老院,竟然引起了一场家庭风暴。大女儿泪流满面地对母亲说:“是不是我们哪里做得不够好,让您要住进养老院?”

  “现在的情况已经不知道比以前好了多少了!”秦淮区福利院蒋院长日前告诉记者,过去那种观念越来越淡了,福利院里老人也越来越多了。

  老观念还未销声匿迹

  蒋院长说,住进福利院中的老人有几种。因为住房紧张而住进养老院的老人不在少数;那些意识清醒的老人,常见的情况之一是丧偶后想找个地方排遣寂寞;还有那些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往往是家人没有足够的时间来照料他们。至于夫妻双方都住进福利院的,“有的是子女不能尽力”,蒋院长十分委婉地说,“有的是晚年结婚,子女不能接受。”

  进养老院就是子女不孝顺的观念并没有销声匿迹。在记者去福利院采访的当天早上,一个老人的家属打电话来说,要取消他们登记过的那张床位。“别人听说要把老人送进来,都在说我”,电话那边说。这样的情况已经不多见了,但蒋院长并不觉得意外。

  十几年前,在大多数人心里,“福利院”“养老院”和“敬老院”没有什么区别。几年前,蒋院长刚到福利院时,福利院还是以前的模式,主要是要安置孤老和落实政策的对象。 “许多人都是市里面送下来的。”蒋院长说。那时候,福利院的确是“孤老院”,完全福利性质,财政足额拨款,住在里面的老人不需要交钱。当时,将家中老人送进养老院,要面临舆论尖锐的指责。

  老人爱上养老院

  祖籍昆山的吴老太在海外生活过,后来因为丈夫去世,她独自一人回国。很多人认为,她应该在昆山安度晚年。然而她却来到秦淮福利院,让她在上海的妹妹十分伤心。

  “我有个妹妹在上海,女儿在金城集团工作。刚来的时候,我妹妹非常生气,说我女儿怎么能把妈妈送进养老院。我说,你不要吵,过来看看。她真的从上海过来看我,她在这里到处看看,吃了饭,很满意,还开玩笑说,自己最好也住到这里来。”吴老太笑呵呵地说。

  实际上,住在秦淮区福利院中的100多位老人,大部分是有子女的。李大爷有儿有女,都在南京。老人经济无忧,意识清醒,身体健康。他坚持要住养老院,当初子女们也不同意。“这里多好!”

  锁金村护理院中需要一级护理的老人占总人数的50%以上。所谓一级护理,是指老人生活完全不能自理,需要护工24小时照顾。他们来到养老机构大多出于现实的难处:既不能独自生活,子女又没有充足的时间来照顾他们。如果雇佣保姆,又有这样那样的不便,剩下的选择似乎只有让养老机构来照顾他们。

  记者在玄武区民政局采访的时候遇到一位王先生,他已经断断续续花了大半年时间,为他半身不遂的母亲联系养老院。“我妈妈今年79岁,去年2月中风了,从此半身不遂,行动不自由,生活也不能自理。她一出院,我就把她送进了锁金村一家幼儿园改造成的养老院,住在一楼。老太太也想住过去。”

  办养老院不亏了

  李思美这样普通人的经历也许能代表这个社会的变化。

  李思美下岗后,一直想找事做,后来借钱办了养老院。一开始,生意并不好,一直处于亏本状态,那时候办养老院的人也不多。就在近几年,办养老院的人开始多起来了,算现起,南京大大小小的已经有二百多家了,李思美办的家庭养老院也已经住满了,当初投入的成本也已收回,现在准备再建一个一百多床位的养老院,并且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这些在她开办之初都是没想到的,现在“养老产业是朝阳产业”的话也开始听得多起来了。

  李思美的经历背后是中国的家庭结构和年龄结构的飞速变迁。尤其是南京的变迁。截至去年年底,南京全市60岁以上户籍的老年人口已经达到83万人,占该市583万户籍人口的14.24%。换算成通常意义上的百分比,即100个南京人中有14个是60岁以上的老人,南京已成为继上海、北京、天津之后进入老龄化社会最早的城市之一。

  可以想象,至少在15年前,中风或患严重慢性病的老人,几乎没有家庭之外的选择来安排余生。1990年,美国社会学家约瑟夫·施耐德在中国走访了众多患病的老人。无一例外,他们都躺在自己家中的床上,依靠子女或亲戚照顾。施耐德感叹地说,“中国的家庭成员在照料其亲属尤其是父母时,经常所做的工作、消耗的精力和付出的努力,数量之大,令人难以置信。”(3版《重磅报道》)

  (编辑涵烁)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