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部分工美大师尴尬退出百工坊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7日11:00 北京日报

  本报讯(实习记者余春瑜)“现在的工作室不挣钱,仅能保持自给自足。”一位工艺美术大师叹一口气说。定位于大师工作室和百工博物馆的百工坊,目前似乎遇到了困境。记者了解到,由于难以维持下去,几位大师退出了百工坊的工作室。

  记者为此来到了百工坊,展现在记者眼中的却是一番冷清的景象。有的房间是空的,即便有一些出售工艺品的作坊,所卖商品没有形成规模和档次,顾客稀少。记者注意到,

地毯五厂临街的店面大门紧闭,贴着“出租”的字样。

  据了解,百工坊在2003年底开坊,里面有30多个特色工艺坊和100位大师工作室,品种涉及景泰蓝、玉雕、牙雕等“燕京八绝”,以及泥人、内画等20余个类别的传统工艺和民间工艺。

  北京市工艺美术协会李进华会长认为,工艺美术业与前几年相比,已经有所发展,但目前仍然面临很多困难,百工坊就是一个例子。据他了解,目前已经有部分大师退出百工坊。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艺美术大师说,由于运行和投入不力,工作室的商机有限。

  市工促局都市产业发展处张兰青处长告诉记者,百工坊其实更重要的是起到了大师“经纪人”的作用,让社会了解大师,同时也给大师们一个包装、营销自我的机会,促使大师和作品走向市场。但从近年的实践来看,百工坊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很好发挥,运作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目前来讲,没有达到当初的目的”,张兰青说,主要表现在市场推广力度不够、产品创新不足等。

  这不仅仅是百工坊存在的问题,百工坊折射出北京工艺美术业的步履维艰。李进华说,首先,在产品上,“燕京八绝”为代表的工艺美术属于宫廷艺术,这既是优势也是劣势,劣势就在于价格高,消费面不广,市场份额也很小。因此一直呼吁产品要创新,创作面向老百姓的作品,寻求进入普通百姓家,“目前面向老百姓的现代工艺美术品,基本上被外地厂家垄断了”。

  北京民协主席赵书举例说,福建的工艺美术品发展快,很大一个原因是他们对当地原材料资源利用的好。北京的古建筑离不开汉白玉,而我们用汉白玉制成的小摆件就不够,连能代表北京民俗文化的麒麟、如意都看不到。

  其次,市场推广上不重视,一些生产厂家一直依赖固有的渠道,没有主动开拓市场和产品宣传的意识。李进华举例说,某些生产玉器的厂家就只根据订货来生产,能养活自己就行,至于市场需求、营销、宣传根本不考虑。另外资金不足、固步自封、孤芳自赏、小富即安等观念也制约了整个工艺美术业的发展。工艺美术业常说“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一些大师就觉得自己的作品最好、传统的最好,不愿意改变,即使有需求也不生产,“有赚也不卖啊”。

  网络编辑:陈岩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