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天祝:香叶杜鹃在“啼血”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7日13:14 兰州晨报

  天祝:香叶杜鹃在“啼血”为炼油牟利有人不惜破坏森林植被

  ☆核心提示

  ☆甘肃省祁连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哈溪自然保护站(下称哈溪自然保护站)所辖14万公顷的自然保护区内,有一种叫香叶杜鹃(当地人俗称“枇杷”)的灌木植物,其叶子被

采摘后,多年来被当地群众用来提炼一种药物原料用的植物油。这种以前被林管部门严打的现象,从今年开始有的竟在林场的支持下,通过协议进行,自然保护站有关人员还现场“监督”。哈溪自然保护站有关负责人竟称他们是在“试验开发新项目”,目的是为解决职工的生活问题,也是“为当地群众谋实惠”。

  今年10月底以来,当地群众不断向本报反映此事,他们担心这样会给这种植物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11月15日、16日两天,记者在当地林区对此进行了暗访。现场:搭棚埋灶昼夜炼油

  天空昏暗,飘着细碎的雪花,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出现在记者眼前。远远地,从林子里钻出10多位村民,他们背着鼓鼓囊囊的蛇皮袋,朝山下吃力地走来。

  这里是距离天祝县哈溪镇40多公里的前进村,3处搭建的帐篷在峡谷河滩安营扎寨。记者沿途探访到,一些土作坊在偷偷提炼枇杷油,记者便装扮成收购植物油的人前去搭讪。记者看到帐篷前堆放着小山似的枇杷叶垛,其中一顶帐篷内有6个油桶正在炼油。一位村民指着炼油的火炉告诉记者:“工艺很简单,油桶里装着枇杷叶子,煮沸锅内的水,经过高温蒸汽和冷却,油就出来了。”“你看,塑料桶下面是水,浮在上面的就是油。

  ”记者在另一顶帐篷里也看到了同样的加工现场,两个帐篷内共有12个大油桶同时提炼枇杷油,里面高温潮湿,空气令人窒息,在场的人说,他们吃住都在这里,昼夜炼油。暗访:没有手续偷偷进行

  记者试图打听枇杷油的价格行情,炼油的人说话却躲躲闪闪的,说老板不在,他们只是干活的。一位农民透露,1公斤150元左右,基本都销售给青海的一家制药厂了。但记者了解到,这些枇杷油销售给厂家的价格在350元左右,利润惊人。

  记者“担心”地问:“你们这样明目张胆地炼油,要采摘大量的枇杷叶子,林业部门有人管吗?”“这情况我们不知道,反正没啥手续,偷偷炼!”一位村民说。记者从这些村民口中了解到,这里提炼枇杷油已有八九年了。采摘枇杷叶子的大都是当地的农民,每公斤收购价0.25元-0.3元。

  他们感叹道,由于煤价上升,成本提高,利润没有以前多了。采摘:大片枇杷枝梢遭剪

  提炼枇杷油的主要原料是枇杷叶,但记者在现场看到,采摘来的“枇杷叶”其实是10到20厘米长的树枝。在返回途中,记者遇到几位刚从山上下来的妇女,她们说,采摘叶子太费劲,大都是用剪刀剪,而且都是当年新发的枝梢部分,这样既省事,又添斤头。

  她们每天早出晚归,一天能采100多斤。

  而炼油作坊的村民说,最近下雪,采摘的人少了,每天只能收购七八百斤。在采摘现场记者看到,和其它灌木混杂在一起的枇杷树顶已大多被齐齐剪去,干枝秃桩让人担心:来年是否会绽发新的枝叶?据了解,这里的农民提炼枇杷油的时间主要集中在秋末和初冬的两三个月内,农闲了,外出打工的农民都回来了,正是收购枇杷叶的旺季。

  11月16日上午,记者来到哈溪镇双龙村。几顶帐篷搭建在林区山脚下的河滩边,里面5个大油桶架在火炉上正在炼油,外面堆放着新鲜的枇杷枝叶。过了一会,一位表情严肃的小伙子进来,制止了记者拍照,记者只得离开现场。意外:作坊设在检查站旁

  11月16日中午,记者驱车到天祝林场护林口检查站,竟在检查站场院门前不远处发现一顶帐篷,旁边同样是堆积如山的枇杷叶。难道炼油作坊会设在林场检查站眼皮底下?记者亮明身份,问一位检查站工作人员:“那是不是枇杷叶?”“不是!是香菜籽(音)。”“是不是在提炼枇杷油?”“不知道!我们只检查从山上下来的车辆,查木材,这些我们不管!”记者又问另一位工作人员,回答“不清楚”。

  在接下来的采访中记者获知,这两位工作人员是该站的正式职工。当记者走进帐篷作坊,看到现场支着的6个火炉上面架着大油桶正在炼油。与前面几家作坊不同的是,在场的两位农民毫无顾忌。正在烧火的严寿先说,他是哈溪镇西滩村6队的农民,从11月份开始,他们就炼油了。古城村黄草沟农民柴德祥说,他们不是被雇来给老板干的,而是自己干,6个大桶,12个小时换一次枇杷叶,一次出油基本在1.5公斤左右。

  记者询问:“作坊设在检查站门口,他们不管吗?”柴笑着说,“我们炼出来的油以每公斤190元的价格出售给林场,再由林场托人卖给青海一家制药厂,我们有协议!”据他们介绍,哈溪枇杷叶炼油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开始了,那时候林场经常管,都是偷着炼。从今年开始,林场基本放开了,“我们等于是给林场打工。”同样,记者在堆放枇杷叶子的现场看到的以及通过这两位农民了解到的,再次证实了大量的枇杷叶子是用剪刀剪下来的。

  调查:站长每天监督炼油就在记者现场采访结束之际,天祝林场护林口检查站的罗军站长也到了检查站。而他告诉记者的情况和两位工作人员所述却截然不同。罗说,他们检查站属哈溪林场管辖,护林口检查站的编制是两个人,而他在距此有10多分钟车程的检查站本部,“这个炼油点属我们管辖,我每天要上来督促检查一次他们炼油的情况!因为炼油点和林场有协议!”记者看到,现场堆放的枇杷枝叶有20多厘米长,问及是否对枇杷灌木有损害时,罗说:“规定他们采摘1厘米长的,但剪采的实际上有20多厘米长,这样做是为了增加斤数。”他承认,此做法肯定会导致枇杷死亡,是一种违法行为。

  据罗军介绍,1993年以来,林场多次对偷炼枇杷油行为进行过严格管制和打击,主要是制止对枇杷的破坏。但现在的情况给人一种“死灰复燃”的感觉。

  炼油:竟成致富试验项目天祝县林场副场长、也就是哈溪自然保护站副站长冯宏元就此情况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说,枇杷是当地人的俗称,学名叫香叶杜鹃,属于灌木植物,四季常青。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当地群众就用枇杷叶炼油,已形成多年的传统。自然保护区成立后,经过严格管理和打击,炼油行为几乎销声匿迹。近几年,当地群众偷偷炼油的现象再度出现。今年以来,有群众反映,制药厂原料紧缺,林场考虑到80多名职工生活困难,同时也为了给群众谋些实惠,经过了解,林场决定将提炼枇杷油作为一个试验项目搞起来,所以和群众有口头协议。

  担忧:协议炼油遗祸无穷但是冯宏元所说的情况与记者现场了解到的情况有出入。冯否认了炼油点以每公斤190元价格出售给林场的情况。他说,“为了把关,防止他们将油私自卖掉,先交到林场过手续,称称数量,每公斤收取15元的‘手续费’。”但冯的话似乎不能自圆其说,他紧接着改口说,目前他们收到的120斤枇杷油,过完“手续”后已经被炼油者拿走了。同时,冯也否认了由他们销售给药厂的说法。记者问,既然是“项目”,是否经有关部门审批?

  冯说:“正在试验,没有报批。”根据冯宏元副场长的介绍,整个哈溪自然保护区面积为14万公顷,其中灌木面积4.4万余公顷,目前涉及被采摘的枇杷灌木面积尚无统计。

  记者了解到,在哈溪境内有前进村、双龙村、西滩村三个偷偷提炼枇杷油的炼油点。冯宏元告诉记者,他们口头协议的炼油点有护林口、庙儿沟村、峡门村、常福村等6个炼油点,其中两个没有运作。这样,该保护区有近10个炼油点。

  但值得思索的问题是,当地提炼枇杷油一直被林管部门作为打击和严厉清查的对象,是防止破坏枇杷,管理好自然保护区,而现在却公开支持,协议炼油,无疑是对当地枇杷灌木林的毁灭性破坏!

  文/图本报采访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