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禽流感知识问答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8日03:35 光明网-光明日报

  什么是禽流感?

  禽流感是禽流行性感冒的简称,它是一种由甲型流感病毒的一种亚型(也称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被国际兽疫局定为甲类传染病,又称真性鸡瘟或欧洲鸡瘟。按病原体类型的不同,禽流感可分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禽流感三大类。非致病性禽流感不会引起明显症状,仅使染病的禽鸟体内产生病毒抗体。低致病性禽流感可使禽类出现轻度呼吸

道症状,食量减少,产蛋量下降,出现零星死亡。高致病性禽流感最为严重,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感染的鸡群常常“全军覆没”。

  禽流感病毒的存活时间有多长?

  禽流感病毒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存活较长时间。有研究提示,它在粪便中能够存活105天,在羽毛中能存活18天。

  禽流感是什么时候被发现的?

  文献中记录的最早发生的禽流感在1878年,意大利发生鸡群大量死亡,当时被称为鸡瘟。到1955年,科学家证实其致病病毒为甲型流感病毒。此后,这种疾病被更名为禽流感。禽流感被发现100多年来,人类并没有掌握特异性的预防和治疗方法,仅能以消毒、隔离、大量宰杀禽畜的方法防止其蔓延。

  如何预防禽流感?

  预防禽流感应做到以下几点:(1)远离家禽的分泌物,尽量避免触摸活的鸡、鸭等家禽及鸟类。(2)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应每天开窗换气两次,每次至少10分钟,或使用抽气扇保持空气流通。(3)保持地面、天花板、家具及墙壁清洁;确保排水道去水顺畅;使用可清洗的地垫,避免使用难以清理的地毯。(4)吃禽肉要煮熟、煮透。(5)避免食用未经煮熟的鸡、鸭。(6)在疫区的人员要戴口罩。(7)勤洗手,避免用手直接接触自己的眼睛、鼻、口。(8)发现有类似流感症状要及时就诊。

  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历史及危害如何?

  禽流感不是一种新病,1878年首次报道了意大利鸡群暴发一种严重的疾病,当时称为鸡瘟。1955年才证实这种鸡瘟病毒实际上是甲型流感病毒,1981年在第一次国际禽流感会议上正式命名为禽流感。现已证实禽流感病毒广泛分布于世界范围内的许多家禽,包括鸡、火鸡、珍珠鸡、石鸡、鹧鸪、鸵鸟、鸭、雉、鹌鹑、鸽、鹅和野禽(鸭、鹅、燕鸥、天鹅、鹭、海鸠、海鹦和鸥等)。其中,禽流感对家养的鸡和火鸡危害最为严重。近几年来,感染鸭也出现大批死亡。

  在有记载的禽病史上,禽流感是一种毁灭性的疾病,每一次严重的暴发都给养禽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20世纪90年代以前,暴发了8次禽流感,分别为苏格兰H5N1(1959年)、英国H7N3(1967年)、澳大利亚H7N7(1975年)、英国H5N2(1979年)、冰岛H5N8(1983年)、美国H5N2(1983年)、冰岛H5N1(1991年)等。此后,又暴发了4次禽流感,分别为澳大利亚H7N3和H7N7、巴基斯坦H7N3、墨西哥H5N2、意大利H7N1。去年在亚洲多国发生的禽流感,导致近2亿的家禽被扑杀,给这些国家的养禽业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邵鹏力)

  缘何要对高致病性禽流感疫点周围半径3公里范围内所有家禽进行扑杀?

  对高致病性禽流感疫点周围半径3公里范围内所有家禽进行扑杀,是控制烈性传染病的最有效做法,也是国际通行做法。确认为高致病性禽流感后,要立即封锁疫区,对病禽进行扑杀,环境进行彻底消毒,目的在于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这也是我国动物防疫法所规定的。

  我国控制和扑灭新发禽流感疫情的具体措施有:一是分析疫源: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分析疫源及其可能扩散、流行的情况。对仍可能存在的传染源,以及在疫情潜伏期和发病期间售出的禽类及其产品、可疑污染物(包括粪便、垫料、饲料、饮水)等应立即开展追踪调查。二是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将病禽所在禽场(户)或其他有关屠宰、经营单位划为疫点;散养的,将病禽所在自然村划为疫点;以疫点为中心,将半径3公里内的区域划为疫区;将距疫区周边5公里内的区域划为受威胁区。三是疫点内应采取的措施:扑杀所有的禽只,并对所有病死禽、被扑杀禽及其禽类产品按有关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对禽类排泄物、被污染饲料、垫料、污水等进行无害化处理;对被污染的物品、交通工具、用具、禽舍、场地进行严格彻底消毒,消灭疫源。四是扑杀疫区内所有禽类;关闭禽类产品交易市场,禁止易感活禽进出和易感禽类产品运出;对被污染的物品、交通工具、用具、禽舍和场地进行严格彻底消毒,消灭疫源。

  此外,我国对疫区周围5公里范围内的所有易感禽类实施了疫苗紧急免疫接种,同时,在疫区周围还建立免疫隔离带。目前,中国是发展中国家里极少数完全落实“3公里扑杀”政策的。(邵鹏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