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书评周刊》应成为图书业风向标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8日09:41 新京报

  

《书评周刊》应成为图书业风向标

  人民网读书频道编辑文松辉

  《书评周刊》的很多特别报道和策划是值得称道的:去年的年终特刊,关注100个人的阅读视界,把名人阅读体验与公众分享,开创了特别策划的先例,能感觉到策划者的创新

力,很值得其他媒体学习;还有不久前的经管类图书特刊,把近两三年的经管类好书一网打尽,做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书评的编辑非常专业,视野广阔、有深度,比其他都市类媒体领先一筹。在一些书评作者的选择上,会找一些普通读者,虽然没有那么优秀,但和普通大众有相似性,感觉很亲切,做到了雅俗共赏。

  新浪读书频道主编陈诗莹

  书评兼具大众口味和阅读品位

  《书评周刊》创刊以来在业内影响力持续增长,成为书评家、出版人、学者、文化人、图书策划人、作家等众多角色精神欢愉的场所,能做到这点很不容易。回顾近100期的书评周刊,感受到以下几点:一是核心人物和高素质团队的强大合力,文化类的周刊需要一个灵魂式的人物,将思想传达给团队,随着时间的发展,这种知名度便累积成美誉度,书评周刊有着这样的核心人物和精英团队;二是为编辑、记者提供自由发挥的平台,没有商业压力的媒体平台可以让人更专心地做好产品,给予编辑和记者足够的空间,让其在兴趣之内设计工作,制定选题和策划采编,发挥各自所长;三是《新京报》的整体定位是以白领阶层为主的深度报道的高品位都市报,这给予《书评周刊》良好的发展环境,《书评周刊》既适应大众口味,又提倡阅读品位,对重大事件和优秀书评不留余力地报道和推荐;四是《书评周刊》有着扎实的作风和卓越的能力,最大限度挖掘新闻,形成独特的风格。排行榜有自己的观点和分析,书评部分能根据读书人的口味,保证高低品位的合理搭配。

  《书评周刊》要保证团队整体素质的稳中上升,因为随着读者的吸纳,这个阅读群体会提出更高的要求。让整个团队保持同一个作风是必要的,开拓则是需要谨慎的。

  人民网读书频道编辑

  文松辉《书评周刊》是出版界的饕餮大餐

  《书评周刊》对业界来说,至少是北京都市类媒体中惟一一家能拿出这么多版面做图书的,很多网站也会转载。在我印象里,《书评周刊》信息量丰富,是出版界的饕餮大餐,我觉得可以套用一句广告语———自从有了《书评周刊》,新书业界资讯尽在掌握之中。

  它的很多特别报道和策划是值得称道的:去年的年终特刊,关注100个人的阅读视界,把名人阅读体验与公众分享,开创了特别策划的先例,能感觉到策划者的创新力,很值得其他媒体学习;还有不久前的经管类图书特刊,把近两三年的经管类好书一网打尽,做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精”。

  书评的编辑非常专业,视野广阔、有深度,比其他都市类媒体领先一筹。在一些书评作者的选择上,会找一些普通读者,虽然没有那么优秀,但和普通大众有相似性,感觉很亲切,做到了雅俗共赏。

  书评也存在一些问题:到现在100期,模式固定了,有时有些形式化,创新性也就相对减少了,亮点不如以前多;资讯虽然全面,却没有一个重点,精华不够突出;还有,《书评周刊》更多是办给业内和图书编辑看的,应该多靠近普通读者,关注这些人的阅读感受。我认为,可以开辟一个版面做一些让普通读者受益的内容,哪怕不是畅销书和学术类书籍,但是普通读者能够从中学到东西。希望书评周刊可以引领业界,成为图书业的风向标。

  《生活》杂志主编许知远

  书评成了另一种新闻形式

  《书评周刊》资讯很迅速,有能量,不过这和它在都市报内没有竞争者有关。

  但我也觉得书评周刊不尊重思想不尊重写作,每周只是为了满足填版面的要求。它很像《出版家周刊》,书评成为了另一种新闻方式,没有其特有的内涵。如果我不是为了知道资讯,这上面就没有我想知道的东西了,只是有传达性,却没有阅读性。

  还有,我觉得没有必要为100期就要采访别人,去进行评价,这是一种自我包装,我很反感这样的东西。100期不过也就两年,没有人会关心你们是多少期的,这是一种自以为是。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