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专家评书评]坚持公共立场和独立精神并非易事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8日09:52 新京报

  出版人、专家评说《书评周刊》四大宗旨

  

[专家评书评]坚持公共立场和独立精神并非易事

  新星出版社副社长、资深出版人止庵

  “公共立场、专业品格、独立精神、现实情怀”是《书评周刊》的宗旨,其实每个方面都很难完全达到,虽然我觉得《书评周刊》已经做了不少努力,但公共立场、独立精神尤其不易。《书评周刊》作为一个平台,应该以自己的公共立场,维护发言者的独立精神,这样《书评周刊》自己也就有了独立精神。《书评周刊》的独立精神与作者的独立精神有所不同,《书评周刊》更多是公共平台,应该让各方面都能够发言。

  艺术家艾未未

  

[专家评书评]坚持公共立场和独立精神并非易事

  《书评周刊》是新京报与其他报纸不同的、很有特色的地方,但我觉得书评不能只做社会上推崇的那些书,要自己去发现一些可读性强的和有独特视角的书,社会上流行的书不用介绍给读者,他们自己会去关注,而书评真正应该做的是发掘那些不为人知的好书。

  国内的书评业都是死气沉沉的,这是因为独立精神、批评精神不强,甚至做文学批评的立场也不是很清楚,模棱两可。书评中说好还是不好都无所谓,但一定要有独立的见解,而现在有独立见解的学者几乎没有,书评业也只有少数人在关注,做书评的报纸很少。

  新星出版社副社长止庵 坚持自己的独立精神

  我每期都看《书评周刊》,印象有几方面:第一,对于图书市场的动向、出版重点、热门话题报道得很及时,读者能从中获益;第二,涉及某一问题,常给正反两方面提供说话机会,有批评也有反批评,体现了宽容的立场;第三,对于某些题目开掘得比较深,譬如那个给书打分的版面就很好,颇有编辑的个人之见,但是并不偏激。

  我觉得这些都是《书评周刊》应该坚持的地方。

  但我也希望与书相关的媒体能够尽量摆脱商业炒作,坚持独立立场。至少编辑要多了解一点背景,这样也能让读者多了解一些相关信息,以免造成误导。

  最近报道的“《骑兵军日记》被指翻译硬伤多”,即为一例,媒体是否也应看到并指出此类争论背后的情况呢?

  有的时候,看似为学术批评,其实不无“商机”。当然,只要有报道,有评论,就有宣传的嫌疑;报纸要摆脱商业炒作很不容易,但我希望《书评周刊》努力做到公正一些,客观一些,全面一些,深入一些。怎么在一个商业社会里,保证这类批评是纯粹的学术批评?这个问题不是一家报纸或一个副刊所能解决的。上面说的多了解、多提供背景情况,可能是往这方向努力的必要一步。

  “公共立场、专业品格、独立精神、现实情怀”是《书评周刊》的宗旨,其实每个方面都很难完全达到,虽然我觉得《书评周刊》已经做了不少努力,但公共立场、独立思想尤其不易。报纸作为一个平台,应该以自己的公共立场,维护发言者的独立精神,这样报纸自己也就有了独立精神。报社的独立精神与作者的独立精神有所不同,报纸更多是公共平台,应该让各方面都能够发言。

  比如最近对于刘心武讲《红楼梦》的讨论,刘心武水平如何是一回事,以何种动机批评刘心武又是一回事;这里的重要因素也许还在于刘心武的书卖得太“火”了。在一个商业社会里,要想做非商业行为,相当难。比较理想的办法,还是让真正独立的第三方来评价,当事人难免有不够公允之嫌。

  至于国内书评业的发展状况,我认为总体水平很低,离一个“业”的条件差得还远。原因之一是商业色彩太重,问题的关键在于出版界的运作方式。

  由出版社来组织、策动图书评论,绝对不是个好办法,但是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很难,现在能做到的是稍微改善一下。比如不用编辑给自己出的书写的书评,不用书评人给朋友写的书评。有的杂志辟有“主编荐书”栏目,那么应该约定一下,不要用编辑推荐自己出版社的书的书评。这些都是可以做到的,我建议《书评周刊》不妨试行一下,这样商业色彩就会比较少了。

  资深出版人解玺璋 大众媒体要讲求大众性

  《书评周刊》,我每期都看,比较大气,也符合我的口味。专题我都挺感兴趣的,抓得很准,都是公众关注的话题,而且把我想说的都说出来了,感觉很容易沟通。

  《书评周刊》对书的选择也令人满意。读书版就是读书人在看,《新京报》不是全都报道流行阅读,而是更多关注理论和学术上的问题,关注视野比较宽泛,方方面面都照顾到。书评的图书信息,介绍海外、港台的书都挺好。《书评周刊》体现了一种读书人的情怀,很有味道。

  我认为,它是国内最好的一份书评类周刊。

  在公共立场、专业品格、独立精神和现实情怀这四个方面,《书评周刊》都做得很好,我是非常满足的。我是办报出身,我感觉《书评周刊》的记者编辑比我年轻,有冲劲。它比较突出的优势在于个性化,因为采编人员年轻、视野宽,所以也有自己的选择。但我觉得不足之处就在于,应该更关注大众的口味。毕竟新京报是大众传媒,应该容纳更广泛的读者群。

  不要给纯粹的读书人看,应该也关注普通的读者,他们很少读书,但愿意去读,你要把他们对书的兴趣调动起来。我感觉,《书评周刊》太有架子了,应该放下来一点。

  我建议用一、两个版,照顾到一般的读者,比如说介绍一些生活类的图书,它们对一般读者很实用,还有一些比较浅显的虚构类或非虚构类作品也可以介绍。

  我对国内书评业感到失望,因为大环境不好。原来我自己也想搞独立书评,但很难,一个是人情问题,一个是对书评理解的问题。比如,物理方面的学术书籍,由物理学家来写书评,似乎没有问题。但书评是专门的行业,不是专家的副业,书评除了表达思想、精神外,更重要的是向大众推荐书。大众媒体要讲求大众性,用大众的语言,让大众接纳,我们对于书评的理解可能有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些老先生的书评非常好,都不是很专业,但是把那些书的特点写出来了。沈昌文曾经跟我讲,大部分读书人都不是专业人,他们是边缘人,你要让书评写得让他们看得懂才行。其实现在最大的问题不是红包书评,而是评书的人借别人的酒杯发自己的块垒,宣泄自己的情绪。国外的书评,文章很简洁,谈书的优劣好坏,很实际。对于读者而言,重要的是能够认识这本书。

  文学评论家李敬泽 国内书评业还没有发展起来

  《书评周刊》的书评总的来说还是不错,很敏锐,但如果说改进的话,应该说事物永远有改进的余地。《书评周刊》经过两年的时间已经成熟了,在我们的文化生活中也有了一定的影响力,我希望在这个基础上,视野上能够再开阔一些,眼光也更丰富、更复杂一些。

  《书评周刊》在“现实情怀”和“独立精神”这两方面做得很好,而“公共立场”这个词本身就是充满了争议的,即使是写书评的人,心中也未必有数。“专业品格”相对于其他报刊来说,做得很不错,但像新京报这样的大众媒体,是面向最广大群众的,要是过于专业、过于小资了,恐怕不行,但要是过于大众化了,又失去了它的专业立场。这两类书评都是存在的,所以在这方面要将两者结合起来,达到一个平衡点,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

  我自己在写书评的时候,也会考虑到专业与大众的平衡,找到一个平衡点,这需要进一步摸索。国外的书评很有自己的风格,甚至有自己的文体,就是在这两者之间寻到了平衡点。

  目前国内的书评业甚至还没有发展起来,除了媒体做书评之外,我们还应该有一个书评规则及书评的体制性位置,这两点是匮乏的。国内的书评业面临两点考验:第一,国内还没有形成真正的书评伦理和独立的书评体制,包括书评人的独立性,书评在市场中应该占有自己的位置,而不是人家怀疑的吹捧和炒作,书评伦理和建设都是要努力的地方;第二,英国的奥登说过,书评不是要告诉人家什么是坏书,因为坏书是大多数,而是要告诉人家什么是好书,在现在这样复杂的文化环境中,要告诉人家什么是好书,这本身就是一个考验。

  现在国内书评人很少,大都是业余的。现有的书评比起它应该具有的影响力,还是很不足的,国内的书评业要达到国外书评那样的效果,还缺乏一个完善的市场。

  艺术家艾未未 书评应发掘不为人知的好书

  《书评周刊》是新京报与其他报纸不同的、很有特色的地方,但我觉得书评不能只做社会上推崇的那些书,要自己去发现一些可读性强的和有独特视角的书,社会上流行的书不用介绍给读者,他们自己会去关注,而书评真正应该做的是发掘那些不为人知的好书。

  《书评周刊》的宗旨是:“公共立场、专业品格、独立精神、现实情怀”。“专业”,应该做有独特视角的观点,而不是专业化的东西。因为书已经存在,大家自己会去看,书评不要四平八稳,要有思想、要独立;《书评周刊》有“独立”的精神,这就很好;“现实情怀”,就是要贴近现代社会。《书评周刊》我看过一些,一个报纸用这么大的版面做书评,是很好的,借书评做一些有意思的东西,我还是很喜欢的;但书评不能仅仅局限于书中的内容,要引起一些其他的东西,引起其他的思考,还要关注书背后的东西。

  国内的书评业都是死气沉沉的,这是因为独立精神、批评精神不强,甚至做文学批评的立场也不是很清楚,模棱两可。

  书评中说好还是不好都无所谓,但一定要有独立的见解,而现在有独立见解的学者几乎没有,书评业也只有少数人在关注,做书评的报纸很少。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