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争鸣:“仇官”是假 仇腐是真!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8日09:55 人民网

  11月16日,原甘肃省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现任甘肃省记者协会主席石星光在家被杀身亡。11月17日的《人民网》上刊登了杨涛先生的文章评论文章《“仇官”已经成了我们社会的一种病》。文章说,“网上却有相当多的人因为死者的官员身份,从而叫好,丝毫不见同情心,这种反常的现象,让我们感到社会存在一种‘仇官’的病态”。

  对于杨涛先生“社会存在一种‘仇官’的病态”的判断,笔者深感震惊。假如说,

我们这个社会上确实有个别人有“仇官”意识,或许可以成立。但是假如加诸于全体,宣称“社会存在一种‘仇官’的病态”,就值得商榷了。

  我们承认,面对近年来一些官员的非正常死亡的新闻,确实有一些人无情地“叫好”。这当然不是正常现象。兔死狐悲,动物尚且如此,身为万物之灵的人面对同样是人的官员的死亡,为什么会无情到如此地步?实在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些无情的“叫好”声直接源于人们对一些官员非正常死亡的无端猜疑。我们不妨以“官员自杀”现象为例。近年来,不断有官员自杀的新闻见诸报端。今年媒体广泛报道的自杀官员就有河南新郑市长、甘肃泾川县长、安徽蚌埠市统计局长等。许多人对官员自杀的第一反应是认为与腐败有关。而事实又往往无情地证实了人们的猜测。确实,自杀官员大部分涉及腐败——已经被审查或者自知难逃被审判的命运。如江西上饶市委书记余小平死后,江西省纪委的结论就是“道德品质败坏,生活作风糜烂”,是“自绝于党和人民”。

  但是,也有的官员之死的结论是因病自杀,如安徽蚌埠市统计局长死后,当地公安部门的调查结论是“因精神焦虑症而自杀”。可是,不管官方结论如何,人们总是难免官员自杀与腐败联系起来,甚至怀疑那些“因病自杀”的官方结论。这恐怕不单是一个人们不信任有关政府部门的结论的问题,也不单是一个人们“无情”的问题。

  2003年,香港特区警务处助理处长张之琛跳楼自杀,香港很多媒体从临床心理学角度阐释张之琛自杀的原因,体现了人本主义的情怀。可是,为什么在大陆内地,人们对官员自杀却首先想到的是与腐败有关呢?其中固然有文化的差异,但是在人们关注点不同的背后,更反映了内地人们对官员道德形象的普遍怀疑。用邵道生先生的话说,就是“与整个社会反腐败的大气候有关”。在腐败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的时候,只要官员有动静,不管他是辞职、调任还是自杀,怀疑官员腐败几乎成为人们的本能反应。

  同样,那些对一些官员非正常死亡的无情的“叫好”声的背后,也普遍存在着对人们官员道德形象的普遍怀疑。也就是说,正是这种对官员道德形象的普遍怀疑,直接催生了对一些官员非正常死亡的无情的“叫好”声。而人们对官员道德形象的普遍怀疑,直接来源于腐败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的残酷现实!那些清廉官员的非常死亡得不到起码的同情,遭受的是池鱼之灾。在这样的意义上,官场的严重腐败现象就是一棵毒树,对一些官员非正常死亡的无情的“叫好”声不过是这棵毒树上的毒果而已。

  应该说,和普通人一样,官员的非正常死亡也是一件正常的事。但是一些人因为死者的官员身份,从而叫好,丝毫不见同情心,确属反常现象,然而由此得出“社会存在一种‘仇官’的病态”就言之过重了。所谓的“仇官”现象不过是必表象,“仇腐”才是本质。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只有当官员腐败成为社会的特例,只有官员恢复了在公众心目中的道德形象时,人们才会正视官员的非正常死亡,才会象对待普通人的非正常死亡那样,以悲悯的情怀对待官员的自杀。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